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二次开发”,传统中成药的创新突围术

发布时间:2021-10-25 15:36:28作者:申勇来源:医药经济报

10月9日,康缘药业提交了九味疏风平喘颗粒的新药临床申请,这是今年第37个申报的中成药1类新药。9月,以岭药业的益肾养心安神片和天津东方华康的益气通窍丸获批上市。随着新药审评审批体系的完善,中成药创新药的爆发时代也将来临。

根据公开数据,2018年,中成药创新药有2个产品申报临床,2019年申报数量为零,2020年有5个产品申报上市、9个产品申报临床,2021年至今有7个产品申报上市、30个产品申报临床。就在今年9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发布的《国药监提函〔2021〕20号》文件中再次强调“将在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纲领指引下,继续按照《关于促进中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健全符合中药特点的审评审批体系、推进20项具体内容进行完善”。

从医药的发展史来看,中成药的开发经历了4个阶段(产品粗犷发展期、剂型多样化发展期、粗犷科研发展期、精准科研发展期);从历史经验来看,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只有走中成药二次开发的道路才有希望。将中成药二次开发作为中药研发的方向之一,有助于在中药研发领域创造新价值。笔者列选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中成药二次开发的案例,根据他们的研发路径,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普药,增加适应症申请专利

在我国6万个中成药的批文中,普药批文占了90%。而普药,不仅具有“三同”(同名、同成分、同功能主治)的特点,而且一个产品还有上百个批文,竞争相当激烈。比如,板蓝根颗粒在国内共有787个批文,复方板蓝根颗粒也有146个批文。虽然竞争压力巨大,但并不代表中成药普药就无法进行二次开发,白云山复方丹参片就是一个“逆袭”成功的案例。

通过二次开发,白云山复方丹参片得到了跨跃性的发展,实现了销售上的弯道超车。作为普药中的一员,复发丹参片全国有几百个批文,产品均由丹参、三七、冰片三味药组成,功效也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在进行二次开发之前,白云山复方丹参片主要定位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胸闷、心悸等心血管疾病。2004年9月,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向国家药监局提出了增加新适应症的申请;次年6月,白云山复方丹参片取得《药物临床研究批件》,而后进行了为期8年的临床试验;2013年临床研究结果证实:白云山复方丹参片对老年性痴呆和血管性痴呆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能有效改善老年性痴呆的认知功能。通过此次科研,白云山复方丹参片获得了防治老年痴呆症的国家专利,从而实现了产品年销量过10亿的成功业绩。

独家,寻找硬核研究证据

独家品种虽然有一定的竞争力,但由于早期知名度低,也会遇到推广难题,连花清瘟胶囊就有类似的经历。连花清瘟胶囊是以岭药业在2003年非典期间,根据SARS病毒传播规律特点,结合历代医家抗击疫病的用药经验,以东汉张仲景麻杏石甘汤、清代吴鞠通银翘散为基础方,借鉴明代吴又可治疫病用大黄的经验,同时配伍红景天等成分研发而成的中成药独家品种。该产品上市时“抑制SARS病毒药理作用”就已经明确写入药品说明书中。按理说这对产品的推广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遗憾的是,因为产品的名称中有个“瘟”字,推广早期被部分医生和消费者所顾忌。

2009年甲型H1N1流感全球大流行,以岭药业带领科研团队深入疫区,组织连花清瘟临床科研观察,验证了连花清瘟具有良好的防控甲流作用。因此连花清瘟后续被列入了国家《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推荐用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岭药业组织科研团队着手收集整理新冠肺炎患者特点、流行病学等特征,发现此次疫情仍属外感温热病范畴,病位在肺,符合连花清瘟治疗的适应症。随即开展科研攻关,联合全国9个省份的20余家医院共同完成临床研究,形成了连花清瘟治疗新冠肺炎“细胞-动物-临床”完整证据链,在国际上首次发表了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的研究成果。

过硬的研究证据推动了连花清瘟增加治疗新冠肺炎的适应症,也得到了张伯礼院士、钟南山院士等大专家的认可,成为国家防控疫情“三方三药”代表药物,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也正因此,连花清瘟胶囊2020年实现销售42亿元的非凡业绩。

OTC,挖掘优势和作用特点

很多人都认为只有以临床销售为主的处方药(RX)产品才需要二次开发,那些以药店销售为主的非处方药(OTC)不需要二次开发。笔者认为,这个观点错误。任何产品都需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不断提升产品的科研能力,进而提升产品在市场推广中的竞争力。以藿香正气液为例,这个全国有158个批文的产品竞争压力不亚于“国民药”板蓝根,但太极医药集团通过二次开发却让该产品的年销售额实现了10亿的飞跃。

作为入选《中国药典》30年的老产品,藿香正气液每年有数千万人使用,不过其疗效优势和作用特点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整理。因此太极医药集团开启了该产品的二次开发之路,几年前就启动了《藿香正气液百万例真实世界研究》项目,该项目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担任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西京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太极集团等单位参与组织和实施。该项目实施周期为5年,将通过注册登记方式研究100万例真实患者。该项目将通过超大样本的真实世界临床研究方法,评估藿香正气液在真实医疗环境下对疾病的疗效,分析总结疗效突出的病种和适宜人群,揭示其作用特点和疗效优势,力争藿香正气液进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编的《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是普药品种,还是独家产品,都可以通过中成药的二次开发来实现提升产品竞争力。随着国家对中药产业的扶持,笔者建议中药企业应该多研究国家有关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相关政策,把自身产品的优势和市场空白点、医学科研点、政策扶持点相结合,找到自身产品二次开发的合理路径,让更多疗效好、质量优的中药产品能造福大众。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