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探索“共享车间”,为饮片产业“松绑”

发布时间:2021-10-25 14:34:37作者:石正国来源:医药经济报

10月13日,贵州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中药趁鲜切制征求意见,拟支持鲜切药材生产加工,鼓励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在道地、大宗药材、民族药材产区建设鲜切药材生产加工企业,促进产业融合。鼓励规模较大的鲜切药材产地加工企业发挥技术、质量管理、设施设备、产能等优势,采取委托加工方式,加工邻省的鲜切药材目录内的品种或为省内其他产地加工企业加工鲜切药材。

多省出台征求意见

此前,安徽省、陕西省、云南省等均已出台中药趁鲜加工的征求意见。其中,安徽省药监局发布规范对产地趁鲜切制中药材管理文件的征求意见稿,鼓励规模较大的产地加工企业采取共享车间、委托加工等方式,加工邻省的鲜切药材目录内的品种或为省内其他产地加工企业加工鲜切药材。目前,云南省、陕西省等已经启动了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的相应工作。

中药的加工时机和加工方式对其质量有一定影响。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中药成分,一些药材要求趁鲜加工,2020年版中国药典就对68种趁鲜加工的药材做了相关规定。

国家药监局6月发布的《关于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采购产地加工(趁鲜切制)中药材有关问题的复函(药监综药管函〔2021〕367号)》,明确了中药材趁鲜加工的基本认识:产地加工属于中药材来源范畴,趁鲜切制是产地加工的方式之一,是按照传统加工方法将采收的新鲜中药材切制成片、块、段、瓣等,虽改变了中药材形态,但未改变中药材性质,且减少了中药材经干燥、浸润、切制、再干燥的加工环节,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中药材质量。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可以采购具备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的产地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地趁鲜切制中药材用于中药饮片生产。

确保药材质地和成分

一般认为,中药饮片趁鲜加工,其质量优于后期浸泡软化再加工,如甘草、黄芪、泽泻、川芎等药材,晒干后拉到饮片厂再加工,必须经过长时间水润甚至浸泡才切得动,必然导致有效成分流失。此外,产地趁鲜加工可以减少中药材混入,减少其他非药杂物混入,尤其是易混品混入,确保药材的质地和成分。

中药材或中药饮片的生产加工,切制也好,清洗、拣选也罢,不涉及高端设备的使用,也没有高深的技术原理,易于推广。从技术管理的角度,放开便于推动中药材的种植发展,与乡村振兴形成合力,既促进产业经济发展,又能更好地保障人民健康。

“共享车间”“产地趁鲜加工”,可以更好地发挥中药产业的发展带动作用,帮助农村地区破解产业发展难题。笔者建议,农村地区不要搞大规模的土建施工,可以结合当地现有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开发,比如有大量蕨类植物、马尾松之类的土地,不一定非要全部推到,种植特殊花卉或者其他药材。

如果产业政策允许就近组织资源、开发产品,哪怕是粗级产品,比如花或枝叶分装类“饮片”生产,就能更好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开发。共享车间是区域资源开发的有效方式。车间的管理更多注重车间维护和生产过程的组织实施,持有天然药物资源开发或产品销售渠道的企业可依托共享车间,绕过生产过程的技术屏障,实现资源优势和产业效应。

落实市场大监管理念

中药材产地趁鲜加工共享车间概念的提出,其实也是在药食监管层面,对大市场管理理念的探索和发展。

我国资源丰富,但缺少很好的资源开发方式。某味疗效确切的中药,使用方法简单——炖肉吃,但要走完药品开发与申报流程估计要花费上千万元。笔者请示地方市场监管局,这个品种能否当作蔬菜进行注册登记,回复是“完全可以”。药品、蔬菜、医疗器械、化妆品等监管要求不同,前期投资相差巨大。

对于特定资源来说,有合适的产业孵化或者加工车间,实现产业化和一定的市场效益,其实不难。因为只有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的产品,才能站稳市场,赢得发展。注册把关不是惟一,“上市后研究”“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充实了市场宏观管理的内容。

药品生产作为市场经营活动的一个环节,需要纳入大市场的范畴统一管理,尤其是与其他人用产品如化妆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及相应农副产品加工的衔接管理。共享车间,一方面可以让车间建设规模更大,实现中药材类农副产品生产规模效益,另一方面,让不少有资源的人或农社组织,集中做好中药材种植与前期管理。

中药材的来源主要是野生和种养殖,其产地的趁鲜加工主要是在主产区的田间地头,发展产地趁鲜加工对中药产业和种植户意义重大,既能帮助中药材种养殖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也更好保障了中药质量,可以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