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9-18 16:56:31作者:王淑玲 林祥鹏(沈阳药科大学)来源:医药经济报
自上世纪末“上海第一医药”开业起步,到本世纪初相关政策允许取得“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的企业在互联网上有偿提供药品信息,医药电商步入药品零售领域,国内医药电商行业进入启动期,并得到一定发展。
2020年新冠疫情全球流行,充分释放了市场需求,线上下单、送货上门的购买物资方式成为人们的最佳选择之一。“互联网+医药健康”受到国家大力支持,医药行业逐渐探索如远程会诊、慢病复诊、药品网络销售与配送及疫苗预约接种等商业模式,医药零售市场由以线下为主,逐步转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零售模式,众多企业纷纷入场。同时,随着处方药网售的利好释放,销售品类中处方药的占比也逐步增长。医药电商概念持续走强,此前,A股前五家上市的连锁药店几度集体大涨。
“实体+电商”开拓路径
疫情持续防控之际,互联网巨头加速在药品零售行业跑马圈地,积极探索疫情市场并开拓下沉渠道。
据京东健康披露,京东大药房有超过一半药品订单被发往三线以下城市。如主要做“县域经济”的拼多多医药,三线及以下市场用户的占比约70%。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医药电商份额占国内医药市场份额很小,同期美国的医药电商份额占其整个医药流通市场的33%,国内基层医药电商具有巨大成长空间,而这个空间很大比重来自继续下沉延伸的基层潜力市场。
电商巨头们逐渐从城市放眼基层需求,降维拓展下沉,满足市场需求。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电商在药品零售行业的渗透率持续提升,网络售药市场快速催熟,药品市场进入竞争新格局。
为顺应大环境变化,传统药店或主动或被动纷纷触“电”,或打造专属的线上商城和利用微信、直播等工具运营私域流量;或积极拥抱京东、阿里等B2C巨头,对接、入驻美团等O2O平台。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通过互联网医院开具处方,线下零售药店“网订店取”“网订店送”,实现消费者的精准触达,全渠道满足消费需求,提升用户体验。
然而,如果没有标准化模式、采购和营运优势,诸多中小连锁店、单体门店在精细化和电商融合的大趋势中夹缝差异化生存的挑战巨大,药品零售行业此消彼长、并购潮还会继续。
掐准关键竞争点
药品零售市场主打价格差异已成过去式。一方面,由于集采的常态化进行,能保障供应的品种由“毛利”品种转为“引流”品种,综合毛利率持续地不断下降。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医疗”的高速发展,京东、阿里等巨头下沉策略将与传统零售药店抢夺市场,价格竞争压力下,零售药店整体盈利能力进一步遭受挑战。在此背景下,应该看到的是,随着国家限制院内市场的政策逐渐落地,医院将逐步聚焦医疗服务本身,药品、医械、部分基础性检查、疫苗接种、术后康复等相对简易、低附加值的板块会被“挤到”院外。
从当前家用血压计、血糖仪、小型按摩器等家用医械的火爆销售可见端倪。有机构研究预测,2023年我国院外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1321.2亿元,DTP专业药房会成为这个高速增长市场的最大受益者。
放弃价格竞争,探索药品、医疗器械、保健产品等和药学服务的结合,提供差异化服务,做好精细化管理,将是零售药店盈利的重要突破口。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