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药厂跨界为何这么难

发布时间:2021-08-30 16:24:27作者:戴文杰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云南白药就生产销售不合格口罩事件向消费者和社会各界道歉,引发行业关注。疫情以来,口罩热销,除了口罩厂起死回生,更有不少知名企业转投口罩生产线。


跨界消耗品牌力


药厂为什么要转型?中国是仿制药大国,靠着仿制药发家的企业深知,只仿不创走到了尽头。在地产行业火热的时代,人福、羚锐、中恒、白药等纷纷投入地产业,均以退出而告终。做高端水的“太极水”在大众不看好的情况下也淡出了大众视野。

原因是什么?不懂市场。原有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在新渠道或新消费群体中几乎找不到,转型出来的一大批产品都靠内部消耗或代理商礼品不了了之。企业发展的四个基本点,产品为核心,模式为翅膀,品牌是驱动,人才是中心。但现实是,产品是嫁接的,模式是模仿的,品牌基本没有,人才由药品业务员转化,这显然是有问题的。

其次,药厂转型,走高价路线,试图洗一波高端用户。大部分医药人都有先天的“自豪感”,那就是高品质。事实上呢?一方面大部分为贴牌加工,另一方面自产也是按照行业标准,其中不乏打擦边球者。药厂出品凭什么高价?凭的基本都是医疗化概念,描述疾病和产品卖点。但这需要一个前提——渠道推力,即专业推荐和广告传播。

此外,国内大部分企业属于招商式,产品为王,渠道制胜。药厂的产品属性跟医疗有关,渠道不外乎医院和药店。近几年,包括母婴店、理疗店、足浴店、康养店及微商等成为药厂延伸产品的主要聚集地。这些渠道也以外包招商的方式操作,在缺乏创新、高价非高质等快钱思维下,以前积累的品牌影响力被慢慢消耗。


缺乏营销链思维


当前的大药厂转型,从战略角度看,缺乏从营销链思考,更多是基于产业链的做法。产业链以产品为重心,推广和销售为主要过程,消费者被动接受,尤其是药厂属性的产品。营销链则是以用户为重心,研究用户习惯和提升用户生活质量为出发点,通过互动让消费者接受产品。

药厂转型的大部分方向集中在医疗器械、食品、日化类产品等。成功的案例无不是定位清晰,述求明确,借企业品牌势能获得成功。经典代表如消炎止血的牙膏、吃火锅怕上火的凉茶,还有健胃养胃的饼干以及补血养颜的阿胶,显然是几家企业在传统优势药品产业上的衍生产品。专业形象明确,消费者述求强烈,解决无须医疗但又让人烦恼的小问题。

近来,以“颜值经济”催生的医美行业又风生水起,各种美容针、器械、面膜开始霸屏,从阶段性发展趋向看,几家大厂已经占据了优势地位。从发展走向看,医美行业虽然增长迅速,但是行业壁垒不够深,风险比较大。

在集采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国内大部分药企不得不考虑“多条腿”走路。一些企业的转型只是迫不得已,显然缺少规划,仓促上阵。对企业发展而言,转型是一条出路,但发展依然离不开核心竞争力——产品、模式、品牌与团队。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