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划时代突破! “全球新”罗沙司他为肾性贫血患者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21-08-23 15:25:01作者:雪菖蒲来源:医药经济报

慢性肾脏病(CKD)如今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健康问题。《柳叶刀》数据显示,中国CKD患者数量已超过1.2亿,而肾性贫血则是CKD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珐博进(中国)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个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罗沙司他胶囊(商品名:爱瑞卓)上市两年来,延续了首次由中国首先批准全新作用机制的国际首创原研药上市“三首”突破的革命性创新价值,开创了肾性贫血临床治疗的新纪元,药物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的改善也极大提升了肾性贫血患者的健康获益。

临床价值持续释放

根据全国血液透析病例信息登记系统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不足4成的慢性肾脏病贫血患者能够在贫血治疗中达标,临床治疗亟需一种革命性的、口服便利的全新疗法,以克服原有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的不足。

北京友谊医院肾内科主任刘文虎教授表示,目前CKD的检测率、治疗率、认知率均较差,相当一部分患者在确诊时CKD已达3期甚至以上,其中合并贫血的患者比较常见。

“肾性贫血治疗涉及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铁代谢、营养状态、透析充分性等多个方面。目前,应用红细胞生成刺激剂(ESA)外源性补充EPO或通过HIF-PHI纠正贫血,是肾性贫血治疗的两种重要方式;以罗沙司他胶囊为代表的HIF-PHI,让肾性贫血治疗进入了全新时代。”据刘文虎教授介绍,ESA加铁剂是传统的治疗CKD贫血的重要药物,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广泛应用,改变了当时只能通过输血治疗CKD贫血的被动局面。但其临床使用目前仍面临一系列挑战,诸如铁吸收和利用障碍或合并微炎症患者的疗效不佳、便利性和依从性不足等局限。 

HIF-PHI的诞生是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杰出转化,三位全球顶级科学家通过对“氧感知通路”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机制上看,HIF-PHI通过阻断脯氨酰羟化酶,抑制HIF的降解,模拟了机体的自然代偿机制,从而起到全面、近乎生理意义地纠正CKD贫血的作用。 珐博进(中国)公司总经理钟黎蕴华表示,罗沙司他胶囊提高了透析和非透析CKD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后血红蛋白达标率分别可达87%及90%以上,并且该效应不受炎症状态影响。“罗沙司他胶囊为口服药物,患者服用方便,治疗依从性好;以往需要静脉注射使用的促红素和铁剂,现在口服给药即可实现贫血治疗达标,尤其对于促红素治疗不达标、对静脉用药耐受差的患者,新药带来了巨大的临床获益。”

肾性贫血的控制情况直接影响慢性肾病的医疗临床服务质量和患者长期健康价值,医药卫生监管部门也越来越重视这一关键指标。去年12月2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新修订《三级医院评审标准(2020年版)》,“透析患者肾性贫血控制率”被列为三级医院评审重要指标;今年1月,《肾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明确将“单位时间内,血红蛋白≥110g/L的维持性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患者比例”作为医疗机构肾病患者管理质控目标。

由于肾性贫血领域近30年未有新机制新靶点药物问世,肾性贫血控制率从不足四成提升到九成,罗沙司他胶囊改变的绝不只是数字,而是真正引领了肾性贫血治疗模式变革。2020年11月26日,由中国医师协会肾脏内科医师分会编制的中国首部《中国肾性贫血诊疗的临床实践指南》正式发布,以罗沙司他胶囊为代表的HIF-PHI首次进入指南,并被给予推荐力度最高的1A类推荐。

节约宝贵血液资源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不论在哪个国家,每1000人中应有10~20位献血者来保证足够的血液供给;然而,最新研究表明,这个数字低估了许多国家的实际血液需求量。 

2020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简报》(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发表文章,通过预测模型来估计2017-2036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血液供需情况,提出:由于人口结构的变化,未来20年中国血液供应将会下降,需求却会增加。

输血可以治病,也可以救命,确保安全和充足的血液供给是每个国家医疗卫生政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北京协和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韩冰教授指出,从输血标准来看,国际标准为血红蛋白低于90g/L就可以进行输血,我国输血标准是血红蛋白低于60g/L,不难看出国内血液资源较为紧张;同时,无论是急诊、外科手术,还是内科消化、呼吸、血液等疾病治疗,都需要用到输血治疗,血液资源依然难以充分满足临床之需。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作为血液制品的原料,血浆由于疫情限制人员流动等综合因素掣肘,采血工作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传导到血液制品相关产品,进一步加剧了血液资源紧张。正因如此,节约血液资源就是在为患者争取生命机会。

罗沙司他胶囊成功研发和上市,在促进患者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EPO)生成的同时,改善了患者自身的铁吸收与利用,对静脉铁依赖性小,避免了静脉铁剂应用的不良反应;另外,口服药物避免了针剂使用的诸多不便,有效提升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为肾性贫血的治疗提供了新策略,改善了CKD患者的贫血管理。

不仅如此,临床专家表示,对于部分肾性贫血患者过去只能依赖输血来提高血红蛋白水平,罗沙司他胶囊可以帮助这部分患者摆脱输血治疗,这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国家血液资源。    

韩冰教授介绍,内科和外科都在综合运用各种方式优化血液资源管理和使用,如积极进行原发病治疗、围手术期备血,以及通过EPO、铁剂或促造血药物进行红细胞动员;罗沙司他胶囊的临床使用和研究探索仍在持续深入,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相关贫血和化疗引起的贫血(CIA)等,实践多领域贫血治疗,提升血液资源使用效率,力求释放更多医疗资源。 

刘文虎教授表示,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无论是透析治疗还是贫血治疗,特殊时期频繁往返医院本身就不够方便,跨地区、跨地域人员流动也一定程度增加了风险和成本负担。“慢病管理体系应重点聚焦构建高水平的三级防控网络,提高创新药物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整体提升肾性贫血控制率,减少传统治疗副作用和并发症,最大限度降低患者和国家的医疗负担非常重要。”

全球创新“三首”突破

2018年12月,罗沙司他胶囊正式在中国获批,让这款全球首个HIF-PHI成功实现“三首”突破,即首个采用全球创新机制HIF、首个中国本土孵化、首个率先在中国获批的全球首创原研药。

以中国本土实际和临床治疗实践为出发点,在中国开展的罗沙司他胶囊用于治疗慢性肾脏病(CKD)贫血的临床试验独立于全球临床试验,完全符合中国监管框架和审评审批制度要求,是一款真正的中国创造的全球新药,标志着中国医药产业跨入“全球新”的新药研发时代,中国医药创新正在从跟跑、并跑走向领跑,这是“十三五”期间产业发展取得的重要成就。 

自罗沙司他胶囊获批上市以来,珐博进本着科学严谨、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建立了完善的药物警戒体系,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安全性监测和风险管理。截至目前,根据该药在中国上市后的安全性数据的监测和分析,未在药物说明书中描述的不良反应以外的重要风险或特殊关注事件(包括心血管事件)中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

近年来,中国医药产业迎来转型升级,以“全球新”为标杆,First-in-class原创新药不仅要求是新分子实体,还要求全新机制或全新靶点,具备现有药品不具备的突破性临床优势。药物研发难度大、成本高昂,上市后循证研究和学术教育需要长期投入,研究与开发迈出的每一步,都是前人尚未踏入的未知领域,都需要企业持续、庞大的经济支出。    

据钟黎蕴华介绍,罗沙司他胶囊上市以来不断加大研究力度,已经开展的4项上市后临床研究覆盖了约3000例患者,以期在实践中完善循证证据,优化临床治疗方案。“作为最早研究、最早获批使用以罗沙司他胶囊为首的HIF-PHI药物及作用机制的国家,中国的医疗机构掌握了丰富的药物研究数据以及真实世界的临床经验,这将为全球肾性贫血规范治疗贡献‘中国智慧’。”

2019年7月,两篇分别介绍罗沙司他胶囊用于长期透析贫血患者和未经透析肾脏病患者的论文,同时被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刊登,这是NEJM首次发表由中国大陆医生作为第一和通讯作者的新药Ⅲ期临床试验研究。罗沙司他胶囊获批上市至今,基于确切的科研价值,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医学科学家至少发起了32项罗沙司他胶囊相关的临床研究,以挖掘药物更多临床价值。    

2019年11月,上市未满一年的罗沙司他胶囊通过谈判准入的方式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体现了国家对该药物的价值认可,以及切实提高药物可及性、全面保障患者临床之需的初心。此后,罗沙司他胶囊在一年多时间惠及了近20万中国慢性肾脏病贫血患者,成为了肾性贫血治疗领域市占率第一品牌。     

作为“全球新”1类新药罗沙司他胶囊的诞生地,中国具有国际公认的HIF-PHI作用机理成药的全球领导地位,这是中国政府、医疗科研团队和企业的共同成果,更是新时期新一轮医药创新的典范和楷模。这一中国本土医药顶级创新的瑰宝亟需获得创新品牌及科研成果的保驾护航,使在中国诞生的“全球新”稳步立足中国、走向国际。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