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优化临床资源配置 创新药不做“重复劳动”

发布时间:2021-07-12 15:16:50作者:俞钢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了《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的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时限为1个月。通读全文,笔者非常欣赏和认可官方机构在这个时间点发布了这一符合国际准则的意见稿。

首先,全文所有观点都基于以患者为中心,所有试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的管理都考虑不同类型患者的受益、安全性保障,不仅有客观指标如总生存期(OS)、客观缓解率(ORR)等获益,同时关注患者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及其对治疗的满意度。

其次,《征求意见稿》参考了ICH在2020年 11月通过的以患者为核心的药物研发(patient focused drug development,PFDD)议题文件,中国紧跟国际步伐。

其三,这几年,随着生物制药快速发展,中国已有大批公司在香港地区上市,如信达、康方、康宁杰瑞、基石药业等,国内创新药公司在研发、资本和人才储备等方面有所积累,可以开始挑战一些创新药或me better药物。

医药股回归理性

《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医药上市公司普遍股价狂跌其实是正常的估值回归,《征求意见稿》只是触发器。

无论如何中国患者仍有药物需求,整体市场没有萎缩,行业不必太焦虑。政策对创新企业必然是利好,过往很多临床试验资源被一些低效企业占用,这些资源未来会逐步释放,那些在临床试验设计(靶点选择、目标人群设定)有眼光、试验效率高的公司将占据更大的竞争优势。

当然,政策确实利空转型缓慢(不以创新为驱动)的企业,如果临床试验能力一般,靶点选择总是随大流,后续可能更难转型和增长,因为药品上市难度变大了。直接影响最大的是负责做CXO的公司,毕竟未来临床试验数量减少,竞争力较弱的公司压力山大,头部CXO公司的试验承接量则未必减少。

意见稿最核心的内容是,关注目前制药企业临床试验设计常见的优选策略:以“临床试验成功,且越快越好”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毕竟临床试验都是由制药公司主导,且耗时耗力,动辄耗资上亿元,还不一定成功。上市公司有压力也有动力,需要稳健的临床试验(高成功率)策略,来保证公司投入资本的回报率。

优化资源流动方向

基于对投入产出的考虑,制药公司希望临床试验又稳又快,首选的办法是对照组足够弱,最好是安慰剂。目前火热的免疫肿瘤药物IO市场,所有的临床试验都没有做过不同品牌之间头对头比较。中国上市第一个非鳞癌非小细胞肺癌一线的IO药物可瑞达(KEYTRUDA)后,陆续有艾瑞卡(恒瑞)、达伯舒(信达)、百泽安(百济神州)、泰圣奇(罗氏)上市同样适应症,这些公司都不约而同地以化疗作为对照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达到试验终点的概率最大。更何况大部分试验都是“IO+化疗”与化疗方案对比,本质上是“多加了一个药是不是有用”的临床试验。

一旦未来根据意见稿修改临床试验规则,假设可瑞达第一个上市,已经证明疗效优于化疗,其他产品设计临床试验时就只能选择以可瑞达为对照组,挑战大大增加。如果新产品的疗效不及可瑞达,或许就不能上市销售,企业在该临床试验的投入就会血本无归。当然,如果新品疗效更强,未来市场潜力可谓星辰大海,毕竟可瑞达2020年全球销售额高达144亿美元。

国家推出这项政策主要还是考虑研发效率和总体价值。君不见几十个IO产品号称要在中国上市,假设产品疗效相差无几,岂不是浪费无数资源做了重复劳动,且后续产品未必如已上市产品有效。那么,研发费用的价值在哪里?病人获益如何保障(要让病人用上最佳的药物)?

新政推出后,如果制药公司在某个适应症没有信心做出比上市产品更好的疗效,可能会更换临床试验的适应症,关注其他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的领域。长期来看,政策优化了资源流动方向。

真正开始做创新药

面对新政带来的巨大挑战,创新药企如何应对?笔者抛砖引玉,建议如下:

首先,尽快开展已经计划的临床试验,毕竟《征求意见稿》目前还只是意见稿,这是一个信号,让制药公司了解未来的政策方向。

其次,开始转型,在临床试验的设计、执行、分析阶段都以患者为中心,这是大势所趋。

第三,可以考虑拓宽新产品的引入(License-in)。以老牌糖尿病药公司华东医药为例,2020年华东医药在医药创新领域积极践行License-in研发模式,共达成5笔交易,包括2笔AI技术合作、3笔ADC和双特异性抗体许可合作。可见,摒弃低效研发并不是要求企业马上就有创新药物,而是把眼光放长远,格局放大。 

最后,真正开始做创新产品,而不仅仅是低水平地复制别人已经论证过的有效产品。正如意见稿中所言,基础研究和药物作用机制创新,是推进药物研发的根本动力。恶性肿瘤的致病机制复杂,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因此在药物研发伊始,应加强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的基础研究,同时加强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通过突破与创新,优化药物设计,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不断满足肿瘤患者的治疗需求。

(相关文章见封二)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