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不让中间商赚差价 卖药小哥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1-07-08 15:05:15作者:戴文杰来源:医药经济报

“哥,我现在跑‘滴滴’,不做药了。俺给你个电话,你和他联系,中不?”河南诊所老板报计划,居然收到了这样的回复。

“老板,一年多了,你能不能把账结了,我这里存着微信截图。我不做药了,回老家搞养殖场,实在是缺钱。”山东一个诊所老板看到微信留言,默不作声地关上了屏幕。

“刚刚有两个业务员不干了。疫情期间,没有业务,很多欠款没收回。我给他保留两个县,有些业务还有点收入。”河北一个省区经理哽咽着说。

无独有偶,一位刚刚转型销售的诊所老板,拿着黄金单品目录联系熟悉的业务员,结果打了六个电话,有放电影的,有回去种地的,有开饭店的,有干美团的,剩下两个还在做药,但撂下了话“交保证金,就不考虑了。”

虽然行商转行很快,但我们接受不了这么多卖药小哥变成了滴滴小哥和美团小哥。这么多年来,医药行业一直不曾有大变革,可谓顺风顺水,再难也能勉强度日,毕竟药品是绝对刚需。

改变,源于疫情影响后的终端停摆,临床市场还好一些,毕竟体量大,且习惯了垫付和周转。基层终端则非如此,一大批县级业务员顶不住几个月的业务暂停,还面临着应收账款难回收的风险,因为终端也面临关店和转手。加上漫长的居家刷视频,不断被教育,许多原本安分守己的人开始躁动,总觉得屈才了,其实是交学费,依然回到起点。

行业变革从政策开始,结点是渠道洗牌、人员流转,这显然是中间商的宿命:离开这个行业,或者让主业成为兼职。


底层销售逻辑还是客情


“用户为王”是消费品市场的信条,药品市场只能“终端为王”。即使健械和非处方广告药市场也在追逐用户,但依旧逃不掉医疗属性的强链接。终端,携用户以令渠道,也因为如此,众多渠道商“供奉”终端,免费铺货,义务干活,订货旅游,保姆式服务。意图很明显,就是多推荐自己的药。中间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比如滞销、没有客源、因事耽搁、资金紧张等等,总有无数种理由让终端不回款或者无力回款。由于个体抗风险能力极弱,崩盘随时可能出现,便顺理成章地出现了各种转行。

诚然,依旧有“剩者为王”的接收别人腾出来的市场,也有人在不断“自嗨”声中靠自信活着。中国老百姓最基本的逻辑是人情世故,但很多人不理解,尤其是那些所谓“临床学术派”硬生生地拿钱砸市场。

湖南某知名企业的大区经理说:“公司领导根本不知道,我们是几盒几盒地卖货,还以为我们几件几件地卖。”临床也好,零售也罢,基层终端也一样,销售的核心逻辑依然是客情。客情就是沟通能力。考评业务能力高低,核心就是沟通能力。这也恰恰是很多学医、学药科班专业人士只能去市场部写写东西,很难到销售部拼个高低的原因。


资金链困死中间商


企业生存看现金流,卖药的中间商更是如此。“不让中间商赚差价”,这是全民共识,但不让中间商赚钱,服务何来?小代理不愿交保证金,怕拿不回来;大代理要求保证金,怕挂网窜货。上至工业生产,下至基层终端,都缺钱,钱去哪儿了?

对终端一线业务人员而言,有限的资金被进货、铺货、赊货、滞销或过期退货以及垫付一些活动费用所占据,当溢价速度跟不上垫资速度时,就陷入了泥潭。工业可以谈条件选择代理商,代理商可以谈条件选择业务员,但是业务员没有太多选择,只能权衡利弊。显然,一线业务员在资金链面前没有退路。虽然对大代理和厂家而言,这个数目可以忽略,但是对个体而言,却是安家立命之本。

做客户管理,账期实属正常,尤其是买方市场。铺货赊销天经地义,除非对方主动需求,可以转为现结。哪些客户可以赊销,哪些必须现款,业务员心里清楚,只是没有刻意去做而已。


基层业务员开始推广APP


社会上一直有“吃不起药”的说法,因为药是刚需产品、特殊消费品。日用消费品,尤其是快消品,很少有人抱怨价格太高,因为选择性消费只给需要的人,非必需品。

很多药品在降价,尤其是集采后,目标很简单,不能让中间商赚医保的钱,而其他产业,涨价一波接一波。为什么?站在自由竞争的角度考虑,是因为消费品距离消费者最近,买单的是自己,就有了多元化、差异化和量力而为。而药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很远,中间隔了一道纱窗,需要专业指导,很多时候买单的是国家,那就有了普惠性、标准化和规定路径。也就是说,消费品赚钱,心安理得,药品赚差价,需要掂量三分。毕竟大环境在倒逼降价,尤其是医保品种,自费品种则凭本事吃饭。

普药电商化是一个明显的趋势,“无非把产品放到手机里”,这是大部分医药公司老板的电商逻辑。传统配货型医药商业公司基本被电商取代。基层用药都是普药,既然是普药,一定追求成本最低,而且需要强粘性才能稳住客户。

在竞争白热化阶段,那些一直靠普药和贴牌系列品种起家的企业自然要放大自己的优势,于是各种药品APP诞生,线上展示、下单、促销、信息推送,有送优惠券的,有搞补贴的。宣传的内容大同小异,都号称是“赋能基层”“平台运营”“利益共享”。

原本带着产品目录让诊所、药店订货的业务员都变身为某平台地区合伙人,一边展示APP功能的强大,一边强调“首次下载送多少券、首次下单返多少钱”。卖药的变为推广APP的,不用再记那么多适应症和用法用量,只需要计算这些产品卖出去能赚多少钱。

把医药公司开到手机上,打出“工厂直供件、一年省十万成本、一站式控销平台”的口号,是新式业务员的日常工作。对终端而言,一定要有赤裸裸的价格折扣才会下单;对业务员而言,每天都有诱人的数字收入作为目标,才能有像滴滴司机那样鼓励自己再多做一单的心理能量。


最好的出路依然是做药


出路自然有。“你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这也是不少培训公司趁行业洗牌的机会贩卖焦虑,寻找买单者常用的话。最重要的机会,就是产品的机会。产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什么是好产品?理想化的好产品是独家高毛、渠道保护、效果确切、自带流量。

实际上,更多人信奉“好产品都是做出来的”。一般的路径是,临床成熟或淘汰产品自上而下的移动过程。当然,也有一些产品没有临床认知,但是在基层做得很好,这些自费产品全靠空间支持,完成一波又一波洗脑式教育。在成熟模式的带动下,大部分一线销售人员如同机器重复同样的工作。这种标准生产者利用最原始的跟单模式,将业务进行到底,以至于一些高体力劳动者转行医药,反而做得更好,原因就是习惯了简单重复,而且执行力强。最好的出路,依然是做药,转行只是迫不得已。之所以越做越难,一定是方向出了问题,反思过失,重新再来。

疫情之后,就是洗牌。出路要靠自己争取,首先要跑起来,业务是跑出来的。成长期做加法,成熟期做减法。加法的概念是,链接的产品越多越好,熟悉做法,联结的客户越多越好,熟悉客情。成熟期则是产品越简洁越好,客户越优质越好。

销售做的是人与人的工作,人的网络交集就会产生业绩。销售的出路,就是认识更多的人,更多能完成价值转换的人。原理相通,只是换个产品而已。从医药圈子出局,可能在其他圈子更出色。一个人在销售中最大的价值就是沟通和经营,资源累积来自于这两个前提。当然,要在这个必备要素上出色,就需要不断学习。

一个人存在的价值是自己有利用价值,并且有差异化,简单劳动最容易被工具替代。想摆脱被淘汰宿命的中间商或业务员需要考虑几个问题:你所依附的厂家或平台能给你带来什么?哪些客户可以舍弃?能否果断舍弃?赚差价本身没错,但是凭什么让你赚这个差价?你在核心大客户的投入有多少?你的产品患者都有哪些?你了解患者吗?


☆☆★结语★☆☆


做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搬运,从专业水平到沟通能力,从用心经营到客户管理,当然,还有垫资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硬件。钱生钱,这是老百姓最熟知的道理,没有规模,哪来收益?通过简单劳动获取满意收益,对当今的卖药人而言,已经不太可能。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