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医疗服务医保支付 成本导向还是量力而为?

发布时间:2021-06-03 14:30:46作者:贺昊(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来源:医药经济报

医保支付改革在药品、耗材等定价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在医疗服务定价方面,似乎困难不小。    客观地说,医疗服务相较药品、耗材更加不易标准化,且因个体差异更偏向于定制式,也存在自身行政化管理偏重的原因。而药品、耗材的利益主体基本是市场化主体,因此,基于市场规律的“带量集中采购”就可以发挥作用。

那么,医疗服务能否“带量采购”呢?理论上讲是可以的。但是,医疗服务“带量采购”将考验医疗机构(尤其是高等级医疗机构)的成本管控能力。而这项能力,经过这么些年的观察,实在是堪虞。从2009年公益性医改开始,发现医疗机构真实成本的工作一直在进行,2017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三级公立医院建立总会计师制度的意见》,在高等级医院内部设立总会计师,就是以规范化成本核算、标准化成本归集、发现医院真实成本为目的。但施行几年下来,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从DIP、DRG以费用作为核算基础就可以看出。若是医保采用与药品、耗材类似的“带量集中采购”方式,恐怕高等级医院参与的积极性就不会高。市场化的手段对非市场主体作用有限。
但是,若不能量力而为,即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区域内实际筹集的医保基金为总额进行医疗服务的采购,那么降低个人支出负担、提高一线医务人员收入的目的,也将因成本管控不力而无法有效或尽快达成。目前已经开始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通过压缩药品、耗材形成的费用空间,很难转向提高医务人员收入,毕竟前几年规模快速扩张形成的资产包袱需要消化。高等级医院资产轻量化,严控资产投资,的确在考验高等级医疗机构的成本管控能力。否则,因药品、耗材带量集中采购形成的费用空间,恐怕又要转为资产投资、规模扩张的资金源了。
医保针对医疗服务支付量力而为,短期看难度还是比较大。可行的解决之道,一是加快医疗服务的分类及技术门槛设定,从医疗服务的技术角度强化分级医疗;二是必须给商业保险或高端医疗服务以真实的空间。原来按10%核定特需服务,并没有真正重视高收入高净值人士的医疗服务需求,每年大量的境外就医就证明了这一点。而这10%的额度几乎无差异地分摊给了每一位就医患者,又增加了低收入患者的负担。
如何重视高端医疗服务需求,是高等级医疗机构必须研究的课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