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中不中标 院外销售都必须做

发布时间:2021-05-08 15:27:52作者:涂宏钢来源:医药经济报

零差价、控制药占比、两票制和辅助用药监控等一系列措施,叠加带量采购、国家医保谈判等制度常态化,中国医药行业商业模式也在发生巨大变化。

第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2月初在上海开标,第五批国家集中采购正加速落地,且覆盖范围相较之前将更广泛。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正朝规范化、制度化的方向扎实推进。竞争充分、价格合理、规范有序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正加速形成。

仿制药品种中选集采,创新药国谈成功,均以较大幅度降价后以价换量,转为相对低毛利品种。除少数壁垒较高、竞争力较好的品种外,大部分仿制药可能都将经历这个过程。

笔者认为,当前情形下,根本不是某些企业认为的,“我是否需要做院外市场?我怎么内部评估一下?”残酷的“市场先生”已经告诉大家:处方外流与院外市场,你不想做、不会做也得做,这是大趋势! 

大趋势

落标产品与落标区域,谁都逃不过

长期以来,医院市场是处方药的主要销售阵地。因此,带量采购对制药企业的销售(特别是落标企业)带来极大冲击,很多落标药企的销售团队立即解散。

但即使中标,由于价格大幅下降,毛利不足以维持原有营销推广模式,也出现了大规模裁员的现象。

其实,按照现在的多家产品中标入围后,会出现类似NBA选秀规则那样,依次按价格优先级选择省区市场,这个地方是A企业中标,那个地方是B企业中标。因此,就算集采胜出的企业,也会出现这个地方中标与那个地方不中标同时并存的问题,并在两个区域实行完全不同的两种营销策略。

因此,落标产品与落标区域,是所有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

处方流出量五年翻倍,院外空间巨大

事实上,伴随着限制公立医院过度扩张、分级诊疗和零加成等政策,能够流到院外的处方量,大致判断未来5年内处方流出量将较目前至少翻一倍。从更长期的角度分析,院外将与医院市场分庭抗礼,因为发达国家基本上医院市场与院外市场各占一半,住院除外,大批门诊开具的处方,患者可以自由选择去哪里取药。

而院外市场主要就是零售药店、DTP专业药房与医药电商,以及混合模式。

跨国药企布局早、投入大,已见成效

米内网数据显示,中国城市零售药店终端增长率明显,特别是处方药。其中跨国药企的表现不错,尤以阿斯利康、拜耳和晖致比较突出,也布局较早,投入力度较大。

根据德勤一份医药零售变局的报告:新冠疫情爆发前的预测是,2019-2023年,带量采购扩面、医药分家深化、医保控费提速等政策影响,中国药品院外零售市场增速将放缓至CAGR为5.5%;但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进一步加速处方外流至零售渠道,预计2019-2023年CAGR将提升至7.0%。 

成功案例

药品的零售属性不同,会表现出各异的零售潜力。比如家庭常用处方药、隐私类处方药、急症类处方药以及部分慢病用药等,这些药品的购买行为主要由病人自身主导,天然适合零售渠道。而新特药虽然对院内处方依赖度高,但由于价高、自费与进院难,院外DTP药房将成为重要渠道。

专利过期原研药

【案例】 瑞舒伐他汀钙

在过去,医院市场中,专利过期原研药不仅占领着霸主地位,还享受着品牌高溢价优势。因此,集采未启动前,多数专利过期原研药企不会花很大力气布局院外零售市场。如今,更多专利过期原研药主动向零售市场“靠拢”。

以第一批集采品种降脂药“瑞舒伐他汀钙”为例,不管是在“4+7”试点城市还是联盟地区的扩围带量采购中,作为原研厂家的阿斯利康均落选。在错失全国大部分公立医院市场后,该原研厂家选择发力零售市场。今年第一季度,阿斯利康的瑞舒伐他汀钙在药店市场的销售额达到4.1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增近七成。

零售药店与DTP药房

【案例】 院边店

近年来,大批跨国药企与国内头部企业均设立了专门的团队,瞄准基层市场和处方外流。而在处方外流市场中,以专业化服务著称的DTP药房便是不少跨国药企的选择。

相比创新药进入院内市场及医保的艰难,DTP药房的专业化服务以及与商保的合作,让DTP药房的优势凸显。DTP药房已经成为专利过期原研药和未中标仿制药重要的渠道。

零售药店可扩大覆盖率,并有终端营销推荐拉动,对于普药品种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慢病领域,大批连锁药店都在构建慢病服务体系,以患者为中心,进行随访与服务,直接间接扩大粘性。

有一类独特的药房是“院边店”,由于离医院的物理半径比较近,拿好药还可以快速咨询医生,既避免半径过远导致的“逃方率”,也满足了大部分患者接受医疗服务后想快速拿到药品的需求。

医药电商

【布子】 线上直购、紧急购药、网定店送

医药电商是拓展客户覆盖率和提高成交效率的重要渠道,特别在偏下沉的市场。与此同时,新冠疫情凸显了线上渠道的重要性。尤其在过去一年里,疫情导致医药电商业务量剧增,互联网问诊及购药需求被激活,部分老年人在疫情防控期间也开始接触医药电商,互联网与医药零售企业的合作变得更为常见。再加上,国家“互联网+”政策的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消费者“大健康”理念的形成、网络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医药电商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市场和技术环境,行业迎来快速发展期。

根据德勤报告,中国药品零售线上渠道渗透率2018年总体约为2.2%。但在2019年后,由于消费者更频繁线上购买的趋势,加上线上医疗平台的大力营销推广,药品线上销售将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到2028年,中国线上零售渗透率将上升至约30.8%,总销售额约1770亿元人民币。

过去几年,药企网上售药的布局主要集中在线上直购与紧急购药的场景。线上直购多为无紧急用药需求的常见病、慢性病患者,通常通过B2C平台直接买药,如京东、天猫、康爱多、妙手医生和一药网等。紧急购药一般通过O2O平台购买,如美团、饿了么和叮当等,网定店送是成熟的模式。 

实战

如何拥抱院外销售,将是所有药企都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有别于医院市场,布局院外市场要解决几个核心问题。普华永道合伙人蔡景愚总结为4点:

①处方可得性:从哪里获得处方?以何种形式拿到?手写处方还是电子处方?如何对接医生?

②药品可及性:拿到处方之后,去哪里购买?哪里有库存?上门取药还是可以配送?冷链如何解决?注射剂需要输注服务怎么办?以及相应临床安全性问题等。

③患者依从性:不论患者在医院看病还是在线上问诊,包括接受药师服务,都要解决:如何提高依从性?通过综合服务,如何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

④医疗可支付性:对于院内市场不成问题的事情,到了院外,就要解决是全部自费还是可以部分产品继续使用医保的问题。如果是药房就需要解决医保资质,能实现某些发达省市开始的“双通道”业务就更好了。如果是线上问诊和处方,要解决与医保对接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商保覆盖与合作的问题,通过引入创新支付模式,比如带病投保、特药险和疗效险等,一是让患者获益,降低一部分费用支付的问题,同时可以扩大产品的销售,以及通过支付撬动更快更多布局落地药房和医药电商,反过来提高药品可及性与提升患者依从性。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