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31 15:23:03作者:本报记者 张松来源:医药经济报
在产业政策作用下,跨国药企在华战略持续调整。江苏省药监局近日发布公告称,经百时美施贵宝(中国)医药有限公司书面申请,决定注销该公司的《药品经营许可证》。两天后,药明生物宣布与辉瑞中国达成一项收购协议,将收购辉瑞中国位于杭州的先进生物药生产基地,相关员工也将由药明生物接收,该交易预计在2021年上半年完成。
产业政策和竞争格局变化
跨国药企短期内连续发生两起异动,不禁引起业界关注。医药战略研究人士、凯因科技独立董事杜臣指出:“百时美施贵宝实际注销的是在华的商业公司,很多大型制药企业都有商业公司,但真正经营其他药企的产品并不多,大部分是为了方便销售自家产品。‘两票制’落地后,药企商业公司存在的价值不大,估计未来有商业公司的制药企业陆续都会进行注销操作。”
但辉瑞的做法具有特殊性。杜臣表示:“在2015年9月开始建造杭州生物药生产基地时,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MAH)制度试点初步提出。彼时辉瑞生产生物药必须拥有自己的生产线,投资建厂是正常之举。随着MAH制度全面实施,药品集采常态化,医药产业分工细化,CDMO企业快速发展,辉瑞这笔投资现阶段显得并不值当,出售并不代表其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更大的可能是趋利避害。”
国内某生物公司首席运营官坦言,辉瑞杭州生物制药工厂采用GE模块化生物制药整体解决方案KUBio,长期运营成本太高,不适合作为商业化体系运行,只适合生产早期临床所用的产品批次。辉瑞将其作为生物类似物产品的生产基地,显然不可持续。“从这个角度来看,该厂的建设可能只是辉瑞最初的探索性尝试,如今并不具备太大价值。但药明生物看重的并不是GE的生产线,而是后端的灌装线。”
两大消息时隔三天发生,引起业内众多猜测。杜臣的观点是,如果把这些事件放到近10年的时间段来看,便能深刻感知跨国药企异动与中国医药产业政策、市场竞争格局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随着‘两票制’、国家带量集采、医保和支付方式改革、鼓励创新等系列产业政策落地,中国药品市场竞争要素发生了较大变化。本土药企创新能力增强,经营导向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外资药企必然会调整在华布局,趋利避害以赢得更多中国市场,这是正常的变化。”
在华战略多方面持续调整
有观点认为,在产业政策综合影响下,跨国药企在华资产瘦身将成为趋势。不过,杜臣指出,辉瑞和施贵宝这次异动都是正常举措,不存在趋势性问题。“中国本土药企和在华外企都有‘瘦身’的必要性,除去‘赘肉’轻装前进,是所有药企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在产业政策的持续推动下,杜臣预判,跨国药企在华战略未来将在多个方面发生变化或调整。“一是调整产品线结构以适应中国市场变化。长期以来,既不属于创新药也不是仿制药的品种会进入仿制药序列,技术含量低的药品将被本土药企在成本上碾压,未来将撤出市场。与产品线结构调整匹配的是生产基地调整,出售或保留完全根据实际竞争需要。MAH制度实施后,药企不需要重复建厂,有些产品线的品种可以委托国内高水平CDMO企业生产。”
中国医药市场内生动力强劲且有特殊性,比如产业政策频繁变化且衔接性不足,客观上要求跨国药企下放更多、更大的所在地决策权。上述研究人士认为:“事事请示总部不仅有文化上的差别,时间也来不及。带量集采政策和医保目录实施以来,在华跨国药企与本土药企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此外,中国本土药企创新能力增强和大批海归回国创业也给跨国药企在华建立技术和新药创新基地提供了前提,未来有望向中国市场投放更多创新药。”
杜臣指出,中国医药市场呈现的最新变化说明了产业的多个命题:一是中国药企创新能力快速增强,二是资本市场依然青睐创新药发展,三是中国药企加速分化,四是分化中上升药企的经营能力显著增强。“这些都预示着中国市场未来的趋势,跨国药企应该且一定会搭乘中国医药市场这个快速发展的列车,与本土药企合作是大势所趋。这次合作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诞生的首批中外合资药企有很大的不同,彼时主要是受跨国药企想要进入中国市场影响,产业政策对外企设置了众多门槛和规范,包括股权比例规定等,而现阶段中外药企之间的合作主要受市场驱动,并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展开。”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