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价格上涨成定局 游资转战中药材原料胜算几何?

发布时间:2021-03-10 09:18:43作者:特约撰稿 贾海彬来源:医药经济报

随着全国各地药材市场陆续开市,春节假期积压的采购需求在开市前几天集中释放,大小仓库一片繁忙。这本是每年开市后的常见现象,但笔者却从这种繁华中嗅到一丝风暴将至的味道——党参、当归和黄芪等几个大宗品种,在广州如意坊仓库竟然出现了罕见的抢购现象;在甘肃产地,同样传来党参、当归等品种出现不同程度上涨的消息。

通过中药大数据研究发现,2009年、2013年、2016年的三波上涨高峰,均是以甘肃大宗地产品种涨价,特别是党参为先导,随后迅速向全国其它产区和其它品种传导。也就是说,甘肃陇西是近几轮中药材涨价的“风向标”和发源地。

其中原因有两个,一是去掉大枣这个产需量过百万吨的超大品种,甘肃是国内中药材产能第一大省,也是甘草、黄芪、党参、当归、枸杞子、板蓝根和百合等年产量过万吨大宗品种的核心产区,这些品种在中药材价格指数的权重指标中,均高居前列;二是由于优越的存储条件和低廉的存储成本,甘肃又成为国内中药材储备仓库最富集的地区,年静态仓储能力超过120万吨,从而造成“要储备大货先到陇西”的业态。

事实上,作为特殊的农副产品,国内中药材行情的周期性规律十分明显,通常3~4年为一个小周期,9~10年为一个大周期。2021年是中药材行情上涨大小周期的第二年,且大小周期重合,上行压力非常大。那么,游资转战中药原料领域能否成功?

农产品涨价向中药材传导

早在去年11月,高盛集团、世界银行、荷兰合作银行等多家投行机构预测,尽管新冠疫情的影响在2021年可能会有所减弱,但食品通胀预计将继续存在,农产品市场有望迎来持续多年的结构性再定价牛市行情,预计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全球食品价格连续8个月上涨。2021年1月,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涨10%,升至近7年来的最高水平,这也是1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上涨。

通过大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联合国食粮及农业组织所发布的全球食品价格指数(食粮组织价格指数)与中药材天地网所发布的中药材综合200指数(中药材综合200指数)紧密关联,两者保持错峰相关性,即中药材价格明显波动多在全球食品价格波动6个月左右发生(见图1)。

主要原因是粮价上涨,刺激产地扩大主粮种植面积,从而减少中药材等农副产品种植面积。也就是说,2020年下半年开始的粮价持续上涨,会在2021年上半年传导到中药材领域,造成中药材价格普涨。

游资大量进入国内商品市场

一方面,国际对冲基金已经大量涌入大宗商品市场,持有的净多单数量为近10年的最高水平。这些押注认定,随着经济从疫情大流行中反弹,相关刺激措施加上接近零的利率将推动需求,产生通货膨胀并进一步削弱美元。摩根大通量化分析师马尔科·克兰诺维奇甚至表示:新一轮大宗商品“超级周期”已经开始,这将是过去100年里第五个“超级周期”;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经济运行中率先恢复正常,成为2020年全球经济增长面的主要支撑。

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在这种态势下,国际游资和热钱大量进入国内大宗商品和农产品领域就很容易理解。在周期性规律和资本推动下,造成2020年国内玉米、大豆等主粮价格连创新高。

据卓创资讯数据显示,2020年生姜价格指数同比涨幅高达104.25%,让投资者获利颇丰,但2020年国内中药材综合200指数上涨幅度仅有8.36%。对比如此悬殊,说明农副产品价格快速上涨尚未传导到中药材领域。因此,2021年一开春,资本转战中药材原料,就成为大概率事件。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

游资转战中药原料领域,这次能成功吗?笔者对大量数据分析后认为,中药材原料领域并不适合游资进驻,盲目囤积炒作,只会“折戟沉沙”。

首先,当前国内中药材供给、生产过剩的余热尚存。

近10年,国内中药材生产无论基地建设还是种植面积,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云、贵、渝、桂、甘是热点省份。截至2020年底,注册合作社达283243家,种植基地12300多个,年均增速高达23.86%。要注意的是,超过70%的合作社、种植基地注册于2015年之后,和中药材产业扶贫时间点吻合。因为政策扶持带来了中药材占地面积的高速增长,导致产能相对过剩。

通过对385种主要中药材历史产能统计,近5年国内中药材生产高速增长,2020年国内中药材生产虽然增速放缓,为401.29万吨(去掉大枣为251.32万吨),较2019年下降5.57%,但仍高于市场需求,产大于销基本面没有改变。

其次,国内中药原料主渠道的需求出现明显萎缩。

中成药渠道是国内中药材原料消耗第一大板块,国内中成药产能在近10年出现两个消费高峰,一波是2011-2014年,另一波是2017年前后。进入2018年之后,中成药产能连续下降,从而对工业消费为主的中药材原料需求量造成下行压力。其中,临床渠道对中成药消费量占比64%以上,近年临床中成药市场增速放缓,2020年前三季度受疫情影响,同比下滑16.02%。而据米内网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0E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中成药销售规模为1054亿元,同比下滑5.5%。

饮片渠道需求同样不容乐观,以广东省为例,监测数据显示,广东省内OTC渠道中药饮片及食材销售呈现前低后高态势,2020年下半年,特别是9月份之后,销售量快速增长,阶段性高于往年同期水平。广东省中药饮片全年销售量达到5.41万吨,但由于前半年明显萎缩,较2019年整体下降5.19%左右。

再次,中药材整体库存量仍处于历史相对高位。

通过对常用385种药材产供需维度分析发现,除部分疫情品种、野生品种和进口品种外,截至2020年12月,国内中药原料库存相对丰厚,库存量为294.68万吨(不含大枣),约占全年供给量的117.25%。而每年国内中药材产新高峰期为5-10月,也就是说,目前的总库存量完全可支撑到2021年国内中药材集中产新季,还有明显剩余。

即使进口类品种如胡椒、海螵蛸等品种供应紧缺,也只是因疫情造成的暂时现象。一旦口岸正常运转,国外的海量新货和库存进入国内,同样会造成供给过剩。

还有,药典正式实施后,囤积中药原料风险极大。

2021年随着新《药典》严格执行,中药材“优质优价”趋势更为明显,但可能会降低辅助检测项目要求,如水分、灰分、形态等,而重点关注核心项目,如含量、农残和重金属等。

从目前各产地调研数据看,党参、当归和黄芪等品种农残重金属超标已成普遍现象,退货率复检率大幅上涨。一旦囤积的原料出现大规模不合格现象,势必让参与者血本无归。

最后,作为战略级原料,相关部门将严厉打击利用资本力量扰乱药材市场行情。

中医药是我国的特色产业,2020年抗疫物资和抗疫类中药,已上升为国家的战略物资。相关部门早已对中药原料特别是抗疫类中药原料的可持续供应,保持着高度关注和戒备。对应的监测预警体系、价格管控措施和战略储备,正在抓紧实施和布局。在这种背景下,中药材价格一旦涨幅过大,相关价格管控机构随时可能祭起“达摩克里斯之剑”。

结语<<<

今年国内中药材行情受内外环境影响,价格普涨已成定局。但由于供大于需的基本面未能彻底扭转,因此,上涨幅度会远低于其它农副产品。加上质量和价格管控的风险高悬,游资和热钱此时介入中药原料领域,绝非明智选择。

QQ图片20210310091900.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