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原料药生产回流美国计划要凉?

发布时间:2021-03-01 16:32:18作者:徐铮奎来源:医药经济报

去年初,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美国蔓延,《华盛顿邮报》等报道称,美国人常用药品的原料药80%来自中国。这一消息在美国国会掀起轩然大波,美国方面出现一种声音,认为中国已掌握了美国医药产业的“命脉”。事实真是这样吗?


中国出口原料药不涨价


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美国制药工业界出于成本、人力酬薪、环保压力等多方面考量,陆续将原料药生产外包给亚洲一些国家,主要是中国、印度和韩国等。起初,中国产维生素C大批量进入美国市场,后来中国青霉素工业盐也顺利占领美国市场,21世纪头10年,美国市场销量极大的他汀类调脂药原料大多产自中国。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向美国出口超过230种原料药产品,总量达数十万吨。某些原料药产品,如肝素钠和透明质酸等生物药品,更离不开中国原料供应。

美国医药工业界普遍认为:美国从中国进口原料药是一种互利行为。因为中国经过40年发展已经形成强大的化学原料药产能,目前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拥有像中国这么巨大的化学药产能,包括印度。事实上,印度制剂对中国原料药的依赖也很强。当然,美国也能自产原料药,但代价太高。虽然去年7月美国方面制定了让美国原料药生产回归本土的计划,提供一定比例的补贴给自愿将原料药生产线迁回美国的厂商,结果却未如愿。

近日,《欧洲化学与工程新闻》发文指出,调查显示,目前还没有一家在华生产的美国原料药或中间体厂商搬迁回美国。而且中国方面很负责任,去年没有(今后也不会)趁美国疫情严重抬高某些原料药的出口价格。据称,中国不但没有抬高原料药出口价格,相反,中国出口企业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美国及欧洲客商急需原料药订单,并为欧美疫情严重国家“雪中送炭”,提供救急药品和个人防护用品。


制药公司未响应号召


早在十几年前,美国FDA在和本国非专利药品制造商协会经充分磋商后,制定了一份《非专利药使用费法案》。该法案提到:为鼓励美国药品制造商向美国公众提供价廉物美的大众药品(指非专利药),美国制剂厂商应将原料药/中间体生产外包给具有合格资质和雄厚化学药生产能力的国家厂商生产。中国作为亚洲乃至全球化学药产能最大的国家,接下了美国的很多原料药订单。不少美国制药厂商直接带着产品生产技术来华建立生产线,再将原料药或中间体运回美国深加工。

正如《欧洲化学与工程新闻》所指出的,美国的三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品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等,以及庆大霉素、青霉素工业盐、多只半合成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原料药产品均来自中国,维生素和有机酸(如柠檬酸、苹果酸、富马酸等)更是离不开中国出口。

更让很多人意外的是,美国临床使用的多种抗肿瘤药物原料药也出自中国,如阿霉素、表阿霉素、紫杉醇、足叶乙甙和长春碱类等。总之,美国制药工业早已和中国建立了深厚的合作关系,如果试图切断这一深厚合作关系,无异于抽刀断水。 

事实上,美国在华制药厂商对去年提出的“将原料药生产线迁回美国”的号召并不在意。辉瑞、阿斯利康、默沙东、强生等大公司,甚至不太知名的制药企业,都未响应号召。作为资本管理人,CEO们最关心产品成本和资本回报率。现在通行的是全球化,部分产品如原料药或中间体必须在国外合适的地点生产。将所有原料药生产线迁回美国,不仅工程浩大,且在美国新建生产线涉及征用土地、环保建设和熟练技工招聘等诸多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美国生产同样的原料药,价格至少比在中国生产增加1倍甚至几倍,最终体现为昂贵的药价,这是美国病患不愿意看到的。


医药产业结成国际共同体


《欧洲化学与工程新闻》指出,即使是国际市场畅销的替尼类抗肿瘤药物和单克隆抗体类大分子药物,美国制药厂商也开始向中国和印度转移原料药生产,也是出于成本考量。

去年上半年,虽然中国同样经历了严重的新冠肺炎疫情,但在政府强有力的应对措施下,全国各地很快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迅速恢复生产,加大欧美急需的防疫医疗产品产量和出口量。

现在不仅美国有很多制药厂商在华设立原料药/中间体生产线,欧洲著名的制药公司如龙沙(LONZA)、德国拜耳、宝灵家和Corden Pharma公司,意大利的FLAMMA也在中国建有原料药生产线。即使是在去年新冠疫情期间,这些外资制药企业仍运转正常,无一停工停产。这一事实证明:美国FDA与美国非专利药制造商协会在十几年前制定的方案,将原料药外包给亚洲等国(主要是中国)生产,以降低美国市场药品价格之举完全正确。

当前,美国和欧洲医药产业早已和中国结成“共同体”,任何想要破坏这种互惠互利合作关系的企图都是不切实际的。据《欧洲化学与工程新闻》披露,几年前德国Siegfried制药公司就已在华建设6条原料药生产线。该公司CEO称,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大大降低在欧洲建厂生产原料药的成本,从而降低欧盟市场的药品价格。

毫无疑问,在可以预期的将来,没有哪家美国或欧洲制药公司愿意将其在中国的原料药/中间体生产线迁回美国或欧洲,这些工厂将继续留在中国运营。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