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跨国制药巨头产品线大换血

发布时间:2021-02-24 14:33:06作者:本报记者 齐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撤项目 裁员工


近年来,随着部分疾病领域用药市场日益饱和,不少跨国药企面临产品老化、仿制药竞争、新产品不济的现状,亟待更加丰富的产品管线维持高速增长。裁撤研发管线和研发人员,转到高价值疾病领域开展研发,成为跨国制药巨头的常规操作。

更关注高附加值药物

近日,赛诺菲再次确认将进行全球研发部门包括法国本地约1000名员工在内的裁员计划,预计3年内完成。赛诺菲也进一步确认了削减研发部门的雇佣员工人数。集团负责人表示,将削减在欧洲约750名研发部门员工,包括法国400个和德国350个职位。同时,赛诺菲明确,将终止心血管研究项目、缩小糖尿病工作范围,将研发重心转向肿瘤、免疫学、罕见病等领域,希望合理化支出,目标是到2022年能够节约20亿欧元。

业界对于赛诺菲此举并不意外,自2000年全球首个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Lantus在FDA获批开始,赛诺菲在糖尿病和心血管领域“称霸”近20年。糖尿病药物方面,Lantus在接近专利到期的2014年,销售额仍高达84.33亿美元。而在心血管领域,赛诺菲有波立维、安博维等王牌药物,其中,波立维曾长时间位居全球药品销售额第二,是仅次于辉瑞立普妥的“药王”。不过,随着糖尿病和心血管拳头产品老化,新产品迟迟未能研发上市,赛诺菲已逐渐丧失在糖尿病和心血管领域的优势。

有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市场巨大,但同类产品竞争激烈。近10年来,以赛诺菲为代表的跨国药企纷纷受到药品专利到期、同赛道药物过多、研发进入瓶颈、低价仿制药‘围剿’的影响,昔日的王牌产品已褪去光环,TOP级‘重磅炸弹’早已更新迭代。狂砍研发管线和岗位,足以显示出赛诺菲押注高附加值药物的决心。”

当然,赛诺菲绝非孤例,越来越多的跨国制药巨头开始研发战略转型。2020年,灵北发布“重新聚焦并振兴研发”计划,对研究与开发组织进行变更及优化,以增强在神经科学领域各阶段产品线的能力,扩大经营空间,重建潜在治疗脑部疾病的新药管线,可能导致裁员约130~160人。GSK也宣布,为了提高效率,建立一种在药品和疫苗之间进行研发的“通用方法”,帮助企业决定推进哪些候选药物,计划在比利时疫苗业务部推行一项为期两年的重组计划,预计将裁减720名员工。 

面临新兴生物公司竞争

值得关注的是,跨国制药巨头纷纷将研发管线集中在最有前途的治疗领域。国盛证券分析师认为,全球药物研发趋势主要呈现三大特点:肿瘤免疫疗法、基因技术、神经系统靶向药。

IQVIA发布报告显示,近年来,Ⅰ-Ⅲ期临床试验不断增长,胃肠、NASH(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肿瘤、神经类和血液相关疾病的临床试验数量显著上升。其中,生物治疗药增长迅猛,主要包括细胞、基因和核苷酸药物,这些疗法作为疾病治疗的新途径,近年来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投资,管线数量从2015年的120个上升到2018年底的269个,翻了一倍多。

以细胞疗法为例,2020年,跨国制药巨头相继重金押注细胞疗法。武田宣布在波士顿开设一家2000多平方米的研发生产中心。赛诺菲则以总计3.08亿欧元的价格收购荷兰细胞疗法公司Kiadis Pharma,获得其NK(自然杀伤)细胞平台和产品。

在业界看来,跨国药企研发管线调整也面临一些挑战。除了研发管线方向定位准确,人员、管理也缺一不可。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王锦认为:“对于全球化产品来说,研发层面的技术能力、研发负责人的领导力、组织管理水平都是非常重要的要素,这三方面都需要补充增强。”

此外,生物技术蓬勃发展催生大量新兴生物制药公司,诸多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虽然全球最大的15家制药企业研发支出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但是研发管线数量正在被新兴生物制药公司赶超。从全球研发管线数量来看,近10年大型制药公司研发管线从总比例的31%下降到20%。新兴生物制药公司研发总管线已占总比例的70%以上。

前述业内人士认为:“以前跨国制药巨头通过收购这些新兴制药公司来扩充研发管线,如今这些公司越来越不需要通过被收购来开发创新药。如何与新兴公司开展创新合作,也是跨国药企需要思考的问题。”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