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2-08 18:36:34作者:风轻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1年,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仍然充满着不确定性。但深究探索,更令人感觉不确定的是规则调整带来的困惑。
入围并确保市占率
从2018年“4+7”至今,经过四批五轮(次)国家带量采购后,国家集采政策趋于平稳。在中选品种数量方面,从原先的独家中选一直在调整,本轮入围规则更是允许在申报企业数≥13家时,最多10家入围。第三批是允许在申报企业数量≥11家时,最多8 家入围。
国采报价1.8倍等三项条款,目的是为均衡区域间价格水平,避免中选价格差距过大。但实际上,这种循环并没有阻止企业价格“越报越低”的热情。而从原来的独家中标到现在的最多10家入围,带来的后果是,为了抢占有限的黄金市场,企业并不仅仅盯着入围,而是要在入围的基础上确保市场占有率。
于是,带来的恶性循环就是,看似多家中选,但仔细一想相当于都没有中选,因为如果挑选不到优质的市场,带来的后果只能是量价齐跌。谁也不想放弃苏浙沪及广东市场,而一旦中选资格变成了入围资格,为了拿到最终市场选择的主动权,中选价格想不拉开差距都不行。
国采为医药企业及生态圈带来的良性循环有目共睹,结合官方的表态,一是“确保使用”,企业不必再为药品进医院而“公关”,营销费用大幅度节约。二是“确保回款”极大缩短了医疗机构结算药品货款的周期,减轻了企业资金成本。三是中选产品的市场销量迅速扩张,生产成本得到分摊,平均成本更低。这三方面,笔者更倾向于一种综合性论断,那就是将“带金”销售的空间极大压缩,净化医药行为的同时,让临床医生阳光挣钱,让生产企业阳光发展,让整个生态圈都有阳光净化积极的一面。
优化中选市场划分
但在充分认可成效的同时,国采政策设计者应该再仔细考虑,多家中选是否相当于多家未中选?多家中选是否会倒逼企业不再满足入围的资格而再降价?最关键的一点,国采是通过改革释放了制度性成本,打开了降价空间,但带量采购的本质一定不是量价齐跌或以存量换新低价。
据药筛相关数据统计,第二批国家集采中,2020年二季度执行集采结果后,以阿莫西林胶囊为例,该产品总销售额从单季度3000万元,暴跌到不足1000万元,销售数量和此前持平。中标企业各家销售额虽有所增长,但销售额最大的某企业,单季度销售额不足150万元,按0.05元/粒计算,去除各项成本后,不知企业还有多少利润。
再以对乙酰氨基酚片为例,中标产品单片价格全部不足0.1元,最低仅有0.03元。对乙酰氨基酚片整体市场很小,2019年单季度仅400万元,集采执行后量价都大跌。但未中选的进口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反而有所上升,关键原因是中标企业的价格实在太低,每家也仅有10多万元的季度销售额。
华东某地所谓的集团采购,设计了一套很玄乎的采购规则,A组B组绕来绕去,其实还是用存量换新降价。笔者建议,与其这样,倒不如将现有的国采入围机制与市场分配机制进行优化,多家中选后全国市场可以共同销售,但对最低价、次低价等以此类推,可以在每个省份设置差异度较小的采购占比,这样既满足了临床对所有品种的需求,也从另一个层面避免所有产品为了拿到优势区域而惨烈搏杀的局面。
建议今后国采不再停留在从独家变多家或设置1.8倍等举措的修修补补,而是纠正地方以部分存量换新低价的不良现象,同时对国采中选后市场划分进行更优化处理。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