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第四批国采“打明牌”

发布时间:2021-02-08 18:21:11作者:特约撰稿 秦禾来源:医药经济报

集采已经从单纯重视报价技巧,转向企业综合实力,甚至企业理念的考量,相当于“打明牌”


第四批国采如期而至,与过去一样,国采相关消息仍然牵动医药企业的神经,中选结果还是“几家欢乐几家愁”,降幅依然巨大,外资企业参与度和积极性仍然不高。不同的是,本次国采参与企业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综合实力的完胜


企业对国采的态度经历了从怀疑、茫然到坚信不移,从保守观望到积极参与的过程,目前已习以为常。前几轮国采,企业决策者高度重视,往往亲自上阵,职能部门基本不敢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而本次国采,企业决策者已经不参与了,职能部门出席即可。

过去,企业往往把精力用在报价,一方面估算生产成本,一方面紧盯竞争对手,想方设法打听对方的报价策略和“底牌”,甚至用上“无间道”。在报价现场还不忘察言观色,甚至根据对方的举止、表情临时调整价格。经过前几轮较量,竞争对手的脾气、秉性已经摸得差不多了,更重要的是,企业已经对此驾轻就熟,一个产品可以玩“大冒险”游戏,多了就要进行成本核算和市场分析。

更重要的是,企业已经由单纯的产品分析向综合谋划迈进。有的企业开始关注原料成本、供应商构成,甚至期货价格走向,考察中选对药品的长期影响。有的企业分析竞争企业的报价特点,有激进的,有保守的,有市场利润兼顾的,有不惜成本抢市场的;预见对手的投标特点,就能有的放矢、旗开得胜。因此,当前集采出现了这种说法:“三流企业盯价格,二流企业盯成本,一流企业盯供应链,顶级企业靠战略。”

可以说,集采已经从重视报价技巧,转向企业综合实力,甚至企业理念的考量,相当于“打明牌”。

今后参加集采首先要测评公司实力,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确定整体战略。接着才是吃透政策和规则,全面评估竞争对手可能的“底牌”,测算双方成本和可能的策略。在战略上实事求是,不能投机取巧和有侥幸心理,摒弃所谓的技巧,做好基础工作。所谓的市场技巧只能用在具体产品分析上,不能当作战无不胜的法宝。

可以预言,将来的集采不只是投标水平的体现,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完胜。非要说有技巧,还不如说是坚定不移地遵守基本原则。比如自己和对手的成本分析比较,针对不同的对手采取不同的策略:是以利润为主,还是以市场为主;是既有市场的卫冕者,还是新生力量的挑战者;同组竞品过去的表现,尤其是在各省的招投标情况;主竞争对手的投标特点是激进还是温和,是实力雄厚还是捉襟见肘等。


重要的是将来


另一个变化是开标后的策略,如分销渠道选择、配送费用谈判。企业中标后,往往量很大,配送费用降一个点也有很大的利润。这就是“墙内损失墙外补”。过去一年,有的中标企业仅配送就节省了不少费用。采用代理模式的企业,集采开标后还要及时向代理商通报,价格大幅下降,原来的模式无法为继,要妥善处理市场交接等。

实际上,中标企业越来越重视集采后的市场操作。表面看,集采是以底价换量,企业只需要保质保量地提供产品,让政府提供市场保量,似乎不需要市场策划,或退化为药品提供商了。但这隐藏着潜在的风险。且不说销售只依赖集采、若下次集采丢标怎么办,就是中标了,也还有最大限度利用集采中标抢占非标市场的问题。

即使在中标市场,也要考虑重新分配存量市场资源的问题,利用中标产品配送,打通其它产品商业渠道和拉动终端销售的整体考量。这也是有的企业不惜“地板价”也要中标的根本动机。一般的企业还在为降多少钱、中不中标考虑的时候,深谋远虑者已经在谋划后集采时代。

另一方面,即使中标也不能万事大吉,甚至暗藏风险。因为中标意味着价格下跌、利润下降,轻视甚至取消市场推广。而同类非集采品种不会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肯定会反扑,强力推广以抢占市场。重要的是,占领市场不仅要看当前的销售量,还有品牌、资源、关系等看不见摸不着的非销售指标。鉴于此,中标企业更要在微利下重视并长期维护市场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笔者对集采结果已经不怎么感兴趣了,更关注的是将来,集采后时代已经到来。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