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药店分羹“惠民保”潜力有限 DTP更大增量在哪?

发布时间:2021-02-07 14:51:03作者:浩然来源:医药经济报

如果说近年来医药创新领域最火热的话题除了互联网医院、医药电商外还有什么,那无疑是创新支付。其中,最近最火的创新支付则是已遍地开花的“惠民保”。

从2015年开始,“惠民保”这种对年龄限制宽松(如70周岁以内都能买)、对已罹患疾病的限制相对宽松、还有当地政府背书的保险变得火热起来。这些“惠民保”通常适用于某个特定城市或某个特定省份,如北京的“京惠保”、天津的“津惠保”、山东的“鲁惠保”等,保费通常每年不到100元,没有等待期,最高保障额度通常达百万级,一些城市甚至达到300万元。

这种保费低、门槛低的“惠民保”一经推出就备受追捧。根据蜗牛保险今年发布的《百城惠民保深度分析报告》提供的数据,迄今已有230个城市上线“惠民保”,全国参保人数超过3000万,其中深圳的参保率高达50%以上。

那么,对于DTP药店而言,“惠民保”蛋糕能分食到多少呢?


“惠民保”对药店价值有限


医保对药店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我国零售药店每年4000多亿元的销售额中有一半左右的收入来自医保个人账户,如果没有基础医保,零售药店经营的基石将受到巨大冲击。

对于“惠民保”来说,其保费主要花在患者的医疗费用和用药费用。以覆盖湖南省全省的“湘惠保”为例,其主要提供住院自付医疗保障和恶性肿瘤自费药品费用保障两种保障计划,前者主要覆盖患者在基本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因疾病住院发生的医疗费用,而后者则主要针对被保险人初次确诊恶性肿瘤后对用于该恶性肿瘤治疗实际发生的、在指定药店购买的特定药品费用的报销。可以合理推测的是,健康险赔付的大头将主要落在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上,少部分则会落在保险指定的定点药店。

如果仅以“惠民保”来看,这个生意目前的规模会有多大呢?我们以蜗牛保险报告里提到的每年3000万人缴纳保费、保费平均60元/年来测算,当前每年居民缴纳的保费为18亿元左右,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来说,赔付的额度要控制在保费以内(健康险历年的赔付数据看最高2019年为33%左右),如果按照60%赔付也是在10.8亿元。我国医院基本医保支出是药店基本医保支出的10倍多,以此测算,这10.8亿元保费对应的赔付里最多也只有1亿元左右进入药店渠道,相对于4000多亿元的药店市场来说,至少目前贡献度相当有限。

不过,换一个角度看,“惠民保”通常会有指定的合作药店,且这些指定合作药店通常不会太多。以广州“惠民保”为例,其共指定了12家药店,对于连锁药店,也并不覆盖旗下所有门店,而是指定的某家门店。这些药店中有些是比较典型的DTP药房,如思派药业连锁旗下的几家门店,百济新特药业的门店,有些则是也提供特药销售的普通药店。

其他城市的“惠民保”购买肿瘤药等特大疾病用药报销的指定药店也大概在10家左右,如果按照230个城市来计算大约有2300家门店,如果1亿元平摊到这些门店每家大约是4.3万元/年的收入上限。这对于一家门店的销售额来说贡献度仍尚属有限。

我国共有337个地级以上城市,目前“惠民保”仅覆盖了230多家。而如果这个模式能够运转下去,会有越来越多居民购买“惠民保”,有估算按照我国40%的基本医保参保人购买“惠民保”来测算,其潜在市场规模大概在320亿元左右。如果真到这个规模,潜在会有30亿元左右的药品支付流向药店市场。


商业健康险增势猛、潜力巨大


“惠民保”实质上依然是一种商业健康险产品。那么商业健康险与药店市场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对于药店市场有何潜在影响?

过去几年,我国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2009年我国健康险收入仅为574亿元,到2019年已达到7066亿元。占据整体保险收入(国家基本医保+商保收入)的比率也由2009年的11.06%提升到2019年的23.24%。虽然与美国1.12万亿美元的商业健康险规模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但长期发展充满潜力。2020年1月国家医保局等13部门还出台了《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健康险市场规模力争超过2万亿元。

基本医保的10%左右通过零售渠道来使用,对标来看如果能推动商业保险,更多地与零售药店的业务相结合,那将是非常大的增量市场。以2019年2351亿元的健康险赔付来看,如果其中也有10%的支出流到药店就是235亿元;如果考虑到健康险市场到2025年增长到2万亿元,且赔付比例随着人口老龄化会持续上升,到2025年很可能是千亿元级别的赔付潜在可流到药店市场,可谓空间巨大。以第三方保险服务机构典型代表公司药联为例,据其公布的数据,在2018年单月支付金额就超过了亿元。

不过总的来说,目前我国药店市场和商业保险的结合还偏弱,商保在药店渠道的支付比率远低于基础医保在药店渠道的支付,商保在健康险产品设计上与药店的结合还非常薄弱,除了癌症等重症用药在药店渠道的支付外几乎没有结合,服务于该市场的第三方保险服务机构亦小而弱。

对标美国等成熟市场,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国医药零售巨头CVS公司2007年收购了提供药品福利管理(PBM)公司Caremark,今天类似药联这样的公司其实就是PBM的雏形。PBM公司服务于商业保险公司,帮助与上游的医药工业企业以及下游的流通企业、药品零售企业等进行谈判以控制商业保险费用,美国的PBM公司管理的药品报销金额往往以每年千亿美元计。2017年CVS更进一步收购了安泰保险,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布局,减少中间交易费用,进一步提升利润空间。与之相比,我国的药店商业保险市场还处于发展的非常早期。


QQ图片20210207145154.jpg

结语<<<


随着商业健康险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其与药品销售领域越来越有影响力的药店渠道发生深度交集是必然的。

商业保险公司需要考虑:如何借助第三方保险服务机构或自建相应机构等方式来探索与药店的业务结合?在健康险产品的设计上如何在简单的药品核销之上为患者提供更多基于药店体系的附加值?

医药连锁企业则要考虑:如何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如何主动拥抱商业健康险?这些都是值得行业参与者深度思考并加速布局的地方。

2025年并不遥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