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盯紧“非法添加”目标产品

发布时间:2021-01-18 11:39:51作者:王张明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一名5个月大的女婴疑因使用某品牌抑菌霜后变成“大脸娃娃”,发育迟缓、多毛、脸肿大等,引发热议和关注。经初步检验,曝光的某品牌抑菌霜含“氯倍他索丙酸酯”达31.1mg/kg,第二次送检的样本中含同类激素数值为27.6mg/kg。

氯倍他索丙酸酯是一种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是皮肤科及多个临床学科的常用药,具有抗炎、抗过敏、免疫抑制等作用,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如果长期、大剂量滥用,可能出现很多副作用,如满月脸、多毛、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诱发痤疮、真菌感染等。婴幼儿长期使用激素,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导致性早熟、呼吸困难等。

该事件的曝光,再次把非法添加问题推到了聚光灯下。实际上,“非法添加”早已不是新鲜事,涉及非法添加的产品主要有中成药、食品、保健食品、消毒产品、化妆品、一类医疗器械等。

为什么出现“非法添加”?

1.改善产品质感

通过非法添加,增加食品的口感和视觉效果。如“吊白块”一般加入到豆腐、豆皮、米粉、鱼翅、糍粑中,可使其变得韧性好、爽滑,而且能起到增白的效果;再如二氧化硫熏蒸枸杞,会让枸杞发红发亮、卖相好。

2.增强产品“疗效”

通过非法添加,达到治疗或缓解的效果。如“大脸娃娃”事件中某品牌抑菌霜中添加氯倍他索丙酸酯这一糖皮质激素,以达到治疗婴儿湿疹的效果。又如在降糖中成药中加入西药优降糖格列本脲,以达到降低血糖的疗效。又如2007年全国排查的新加坡新日制药厂生产的中成药“天蚕镇痛片”,其中非法添加了消炎镇痛类化合物双氯芬酸盐。这些物质或药品的非法添加,让这些产品拥有了所宣称的疗效。

3.使产品符合标准

通过非法添加,达到让产品能够符合相应标准的目的。如在牛奶中非法加入三聚氰胺。检测蛋白质的方法是“凯氏定氮法”,系通过检验产品里的氮含量来推算蛋白质含量。三聚氰胺里含氮,检验时会把三聚氰胺里含的氮计算成蛋白质的量,其目的就是,让蛋白质含量达不到标准要求的牛奶等产品,在检验时得出产品蛋白质含量达标的结论。

“非法添加”增加了产品的不安全因素,损害了消费者的健康权益,甚至造成死亡。“非法添加”的目标有中成药、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一类医疗器械等,一般标示“绿色”“有机”“无污染”“全天然”等字样,让人们觉得这些产品安全又健康,即使在使用中产生伤害,也无法第一时间联想到是非法添加物质造成的伤害,从而不会停止使用,造成伤害进一步加深。

监管对策

1.加大对目标产品企业检查力度

对生产婴儿用消毒产品、化妆品、一类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要重点监督检查,增加监督检查频次,加大抽验力度。对该类产品生产企业的原料购进、生产管理、产品检验进行重点检查。

严把原料关,重点查看是否存在购入非法添加的物质。在监督检查现场注重查看企业库房、厂房、试验室及办公区域内是否有用于非法添加的物质。

2.加大抽验力度

对市场上流通的易成为非法添加对象的产品加大抽验力度,特别是对那些销售量大、宣称效果好的产品增加抽验频次。检验时不仅依据现有产品标准,还应检验产品中是否含有非法添加的物质。

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对消费者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他们意识到标示“绿色”“有机”字样的产品也会存在风险。如果上述产品治疗效果特别好、外观特别漂亮、颜色特别鲜艳,应该怀疑其是否存在非法添加。如果使用该类产品时发现有伤害发生,应该第一时间停用这类产品,以避免造成更大伤害,并尽早向监管部门反映情况。

(作者单位:江西省景德镇市市场监管局)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