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巨头对垒,云端上空谁与争锋?

发布时间:2021-01-05 18:53:30作者:浩然来源:医药经济报

去年12月初,京东健康正式登陆港交所,股票发行价格70.58港元,盘中一度上涨至123.9港元,最后以110港元收盘,收盘时总市值3440亿港元,竟高于阿里旗下健康板块上市公司阿里健康同日的收盘总市值。更加生猛的是,至2020年12月23日,股价攀升到195元每股,总市值超过6200亿港元,是阿里健康市值的两倍还要多。根据2018年两家公司披露的GMV数据(后京东不再披露GMV),阿里市值是京东市值的三倍多,但京东健康的市值远领先于阿里健康,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商业逻辑?


A  巨头十年:殊途同归


查阅资料发现,阿里巴巴和京东两家互联网平台公司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进入医药产业。

阿里健康发展脉络

阿里巴巴于2011年中首次上线天猫医药馆,其后在2014年收购第三方互联网药品交易试点牌照的港股上市公司中信21世纪(阿里健康的前生),并逐步将天猫平台上的药品业务通过授权、发行股份等多种方式注入阿里健康,陆续开始托管,进而收购天猫医药馆平台业务。至2020年初,阿里健康收购天猫上(包括天猫超市)销售的药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及在天猫超市上销售的医疗器械、成人用品、保健用品、医疗及健康服务以及“蓝帽子”保健食品后,阿里健康正式拥有了天猫平台上所有大健康类目的运营所有权。与此同时,阿里健康于2016年下半年开始自营大药房业务,后续成长为阿里健康的核心业务。

目前,在业务板块上,阿里健康主要由医药健康产品全渠道业务、医药健康服务、数字基建业务三大板块构成。其中,医药健康产品全渠道业务由天猫医药平台、医药电商平台-新零售模式(O2O业务)和医药自营业务三部分组成。医药健康服务由互联网医疗业务、消费医疗业务组成。数字基建业务由数字医疗业务、追溯业务组成。“医药电商自营+平台”业务收入93.04亿元,占据其2019年总收入的96.96%(阿里健康财年为2019年4月-2020年3月)。

京东健康搭建进程

天猫医药馆上线的同一年,2011年7月,京东与知名商业公司九州通合作成立了京东好药师公司,通过B2C电商模式销售医药用品。2013年7月,京东与九州通分手,随即推出了京东医药城试点O2O模式。2014年2月,医药健康业务开始作为京东该集团独立的业务类目进行运营。2015年初,京东放弃了京东医药城,转而与上海医药合作线上B2B模式。至2015年底,获得了《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许可证》的京东正式推出京东大药房,开启医药自营模式,而与上海医药的B2B合作也悄然转为自营B2B业务。

在另外一条线上,京东在2015年4月推出以O2O业务为核心的京东到家平台,之后成立京东健康到家事业部,并开启了健康品类的运营。

与京东医药城O2O模式不同的是,京东医药城的到家配送主要依赖合作的线下药店,而京东健康到家拥有类似于美团、饿了么的自建线下配送队伍。2019年5月,京东正式剥离健康板块业务成立京东健康业务,2020年12月8日,京东健康在港交所上市。

在业务板块上,京东健康主要由零售药房业务和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两大板块组成。其中,零售药房由自营、线上平台和全渠道布局(目前主要是O2O)三部分组成。在线医疗健康服务主要是互联网医疗业务。其中,自营零售药房业务收入为93.96亿元,占据其2019年总收入的87%。

业务策略有哪些异同

两家公司均在2011年正式进入医药健康领域,后续经历了不太一样的发展历程。阿里健康自从阿里巴巴2014年收购中信21世纪后,就成为了阿里巴巴旗下独立的港股上市公司,而京东健康虽然在2019年5月才剥离出来,但也很快在港股上市。值得玩味的是,两家公司的市值在京东健康上市当日都在3500亿港元左右。

现在来看两家公司的业务策略,其实有不少相似之处。他们的核心业务均是自营大药房和第三方平台业务以及O2O等全渠道业务,也都在探索“互联网+医疗健康、智慧医疗”等业务形态。尽管出发的时候两家巨头切入医药健康领域的参与方式很不一样,不过,在经过了对医药健康产业近10年的探索后,有些殊途同归的意味,至少在目前,他们找到了比较适合自己参与医药产业的行之有效的方式。

另一方面必须注意,尽管两家巨头企业都有很强烈地打造“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的愿景,这也是市场给予两家企业高估值的核心,但从当前的业务实质来看,两家公司营收的80%以上收入都来自于依托大平台的线上自营收入,且从2018年到2020年上半年,两家公司自营业务收入占比并没有缩小的趋势,他们目前的业务更像是“在线药房”(如表1所示)。


B  PK第一局:不以上市先后论英雄


两家公司乃至整个互联网医疗健康产业的竞争,远远没有看到终局,未来市场格局如何还静观其变。不过,如果以京东健康的上市为过去十年的产业发展画上一个阶段性的小句号,那么,在这一局中,京东健康会略胜一筹。

截至2021年1月5日,京东健康的市值为4678亿港元,而阿里健康的市值是2980亿港元,市场显然更认可京东健康的成绩,这个成绩背后,是京东健康更为夯实的经营数据。

比较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三次财报的数据,从表2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京东健康在营业收入上一直持续领先于阿里健康。京东健康还是当下互联网医疗健康类企业中唯一的一家保持持续盈利的公司。京东健康2018年、2019年、2020年上半年的净利润分别是2.48亿元、3.44亿元和3.71亿元,而阿里健康除了2020年上半年突然盈利外,其他年份均是亏损,投资人更看好京东健康是有逻辑可寻的。

进一步梳理发现,京东健康的核心业绩指标表现领先于阿里健康并非没有原因。事实上,由于京东健康于2015年11月开始启动自营大药房业务,而阿里健康差不多至2016年10月才开始自营大药房业务,且阿里健康自营大药房最开始时并不经营处方药,差不多到2019年初的时候才发力处方药。尽管阿里健康作为一家独立公司要早于京东健康,上市也早于后者,不过,如果从真正切入核心医药电商业务的时间以及切入的力度来看,京东健康都要领先于阿里健康。

不管有没有作为独立的京东健康公司来运营,自2015年底京东启动自营大药房以来,京东健康的策略就比较简约明了——发力医药电商。围绕这个核心策略,对外主要做品类拓展、工业合作,对内致力于运营效率的提高,以降低运营成本,形成稳定的盈利。

相对来说,阿里健康在战略上就比较发散。尽管医药电商贡献了其主要收入,但阿里健康显然想在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等领域形成突破,但这些领域的破局点还不清晰,不能给营收带来多少助力,耗费的资源与精力却是一目了然的。

毛利率

通过数据对比两家公司的经营效率,从表3中两家公司在2019年的表现可以直观看出。首先看毛利率,京东健康的毛利率高于阿里健康两个点还要多(毛利率指收入和成本之间的差,以两家公司的核心业务自营医药电商业务来说就是商品销售收入和采购收入之间的差)。考虑到自营医药电商业务占据两家公司营业收入的重头,毛利率基本反映了京东健康可能在品类规划、商品采购以及工业合作等方面略胜于阿里健康。

履约成本

履约成本对于阿里健康来说指的是因自营业务产生的仓储、物流及客服支出,这个成本阿里健康是10.98亿元,占其自营业务收入13.5%。对于京东健康来说,则还要包含对第三方平台业务等的履约成本,这个成本具体是11.7亿元,占其整体业务收入的10.8%,在内部履约管理上,京东健康也略胜阿里健康一筹,进一步为京东健康释放了更多的盈利空间。

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

这一块的开支主要用于流量获取,具体包含支付给阿里巴巴或京东平台的技术、流量等费用,以及销售及市场推广人员工资等。表4分别罗列了两家公司支付给各自母公司的费用明细。

其中,阿里巴巴的体系相对复杂。根据不同的品类由不同的协议支付,天猫蓝帽子框架技术服务指的是天猫向阿里健康运营的“蓝帽子”保健食品品类收取的技术服务费,天猫鹿康框架技术服务协议则指天猫向阿里健康自营大药房收取的技术服务费。如前所述,由于阿里健康已经收购了天猫和天猫超市剩余大健康品类的经营所有权,未来还将产生此条目下的相关技术服务费。

京东健康则相对简单,主要由技术和流量费、线上支付服务费和忠诚计划费三个部分组成,其中忠诚计划费与京东的会员体系给京东健康带来的销量有关。

有意思的是,京东健康的研发开支3.38亿元略高于阿里健康的2.53亿元,原本以为阿里健康在智慧医疗等领域的技术投入,其研发投入应该相对较高,这或是京东健康因为深度运营品类,与诸多企业有线上营销合作所致(如搭建线上专区、线上直播等带来了相应的技术人员投入)。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健康共拥有318名研发人员,也能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

人员效率

截至2020年9月30日,阿里健康共拥有员工1036人,截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健康共拥有员工1411人。每一位阿里健康员工半年创造了691.31万元营收,每一位京东健康员工半年创造了623.67万元营收,阿里健康的人员效率略高于京东健康。

综合业绩表现、运营效率等数据,迄今京东健康在发展战略上更为聚焦,在实际营收、净利润表现方面更为出色与稳定,从内部运营效率上成本控制更为有效,尽管领先得并不太明显,京东健康还是略胜阿里健康一筹。


C  你追我赶:不可忽视的“大象”潜力


作为电商绝对霸主阿里巴巴控股的子平台,阿里健康的潜力也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从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可以看到其尽管发力得晚,但在阿里健康逐步聚焦做强做大自营电商后,其营收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京东健康。

从表5可以看出,京东健康自2018年以来增速实际在放缓,从2018年的46.34%下降到2019年的31.71%。此前,京东健康2017年的增速超过100%,从2017-2018年,下降得更为明显一些。反观阿里健康,尽管增速略有下降,但仍然维持在80%左右,后劲可期。

从另一个维度看,阿里健康自营平台和第三方平台加起来的活跃用户(每年至少购买过一次)截至2020年9月30日已超过2.5亿人次,而京东健康的活跃用户只有7300万人,两个平台势能差距超过3倍。在同样流量转化率的假设前提下,阿里健康能够产生的销量潜力更大,且随着阿里健康完成对阿里巴巴平台上剩余大健康品类的经营所有权的收购,阿里健康的电商业务框架更为清晰,未来业务发展蕴藏着巨大势能。

阿里健康去年中报披露的净利润数据表现也给市场传达了一定信心,他们此前一直亏损,但亏损面呈现不断收窄的态势:从2016年亏损2.08亿元到2017年亏损1.07亿元,到2018年亏损8195万元、2019年亏损659万元,再到2020年中报实现4.36亿元净利润,他们一直有实现净利润的实力,但不能着急于盈利。京东健康的成功上市也可能将对阿里健康的未来战略规划产生重要影响,阿里健康不再是那个回头看不见人影的上市巨头互联网医疗企业,有了强劲的对手,巨头们未来的战略规划中不论如何都必须考虑到强劲对手的存在。


QQ图片20210105185336.jpg

QQ图片20210105185402.jpg

★★★ 结语 ★★★


巨头们千亿级的市值无疑是因为拥有电商业务的既有价值、市场认可“互联网+药”的未来,但更期待的是“互联网+医疗健康”能够带来更大的增长空间。在这条你追我赶的云端赛道上,每个巨头在现实可行的长远发展路径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挑战艰巨,机遇会留给主动迎接并能战胜挑战的更强者!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