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DIP核心运行机制下的院方经营策略

发布时间:2020-12-23 14:17:39来源:医药经济报

DIP(Big Data Diagnosis-Intervention Packet,大数据病种组合)又称“病种分值法”,即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一套基于医保病种分值精准付费和医疗过程行为监管的标准目录。

标准目录库分为主目录和辅助目录。

其中,主目录是根据疾病加上治疗共性特征形成的,主要用于形成支付单元和基准支付标准。由于疾病复杂程度、患者个体差异等风险因子会导致在同一个病种下资源消耗的程度不同,同时为了合理支付,避免组别高套、诱导住院、风险选择、分解住院等不合理行为的出现,DIP在主目录的基础上,根据临床疾病的严重程度、合并症并发症这些疾病的个性特征形成辅助目录,用于医疗费用的精准支付和监管。

辅助目录则通过与主目录关联,对主目录的支付费用进行正向校正和负向校正。

正向校正,指根据个体疾病差异、年龄差异对主目录进行正向的支付调整;负向校正,即通过对不合理行为的监管,根据规则对各组高套、诱导住院、分解住院等行为进行监管预警,并将其结果应用到结算中,对医疗机构或相应病例进行费用扣减,最终构建一套支付与监管一体化的标准体系——DIP核心运行机制。

在此机制构建下,医疗机构的运营策略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发展方向 重塑收入结构

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方式下,依旧存在总额预付的“天花板”,即医保收入存在上限。

对于医疗机构而言,适当调整经营方向,保持医保收入份额、提升自费收入份额,是降低医保限制、扩大经营自主空间的有效应对策略之一。

在经营层面,要严格区分医保和非医保服务项目、医保和非医保药品,将重点聚焦在非医保服务项目的提供(如口腔、中医、康复、国际医疗、特需医疗、健康险支付为主的医疗服务领域等)。同时加强后端供应链体系的配合资源供给,确保前端非医保服务项目的开发和提供。

创新服务项目 强化博弈能力

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是基于全样本数据的诊断和操作自动分组的一种医保支付工具,它基于区域内过往参保患者病案数据信息,进行医疗服务项目定价和品质管理。

由于医保支付方的信息获取存在滞后性,会造成DIP目录库周期性迭代,所以,医保支付方只能管控既往的医疗服务项目及资源消耗,而对于创新性医疗服务项目,医保支付方在一定周期内会失去管控和博弈的能力。这对于医疗服务机构和药品耗材等供应链的提供方都给出了明确的发展重点和方向,就是要增加创新能力,提供更多的创新性医疗服务。

强化后端建设 构建竞争优势

DIP模式下,对于医疗机构的经营而言,除了收入面的拓展,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成本面的精准管控。在这其中,对于医疗资源消耗特别是药品、耗材等物资的消耗的计量与匹配,考验每家医院临床管理和整合管理的关键点。

医疗供应链体系是成本管控的重点。

应建立基于作业流程的“事前成本预算核算、事中成本管控、事后成本分析评价”的全流程管理,从后端进行精细化运营,穿透到前端进行精确的医疗产品及病种的成本核算,做到成本与医疗业务“可知、可控,可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构建独特的竞争优势,这对于医院和药品、材料经营者都是一样的机会。

回看请扫码

QQ图片20201223141753.jpg

《医保点数法支付试点背景下的医院发展与药企机会》

来自《医药经济报》直播间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