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饲料需求增长 我国生物素产能或增

发布时间:2020-12-09 16:56:50作者:徐铮奎来源:医药经济报

饲料需求增长

我国生物素产能或增


与其它维生素类产品相比,生物素可谓不折不扣的小品种维生素产品,因为在整个20世纪后半叶,生物素国际市场年销售量不过区区数十吨至100吨左右。


国际市场销量不大


早在1923年,科学家就发现食物中天然存在生物素,当时曾有人将其命名为“维生素H”,但研究人员后来发现,其实它属于B族维生素,并按顺序将其重新命名为维生素B7。当时,西方营养学界认为,生物素的功用不过是维持皮肤和指甲的健康,故其医药用途极小。与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A等年产量动辄高达几万吨乃至十几万吨的大宗维生素类产品相比,生物素的国际市场年销量极小。

进入21世纪后,西方研究人员陆续发现了生物素的新用途,如妊娠妇女服用生物素与叶酸的复合片,可防止畸胎,故在一些发达国家,“生物素+叶酸”已被定为法定孕妇保健制剂,必须每天服用。此外,生物素还有新发现的保健用途,如减肥和预防糖尿病等,但这些用途并未让生物素在国际医药市场的销量直线上升。

生物素最主要的用途仍是美容化妆品和生发剂之类。由于生物素的用量极小,如作为口服制剂的生物素,每人每次仅需5mg,生物素的全球销量始终未能扩大至几倍。21世纪初,生物素的实际销量比20世纪至少增长2倍多。据悉,在21世纪头几年,由于国际市场生物素供不应求,(药用级)生物素国际市场价一度上涨至每公斤4000美元左右,但随着中国生物素产业迅速崛起,国际生物素市场价格就像坐上过山车很快下跌,其过程与上世纪60年代中国维生素C产业的迅速崛起十分相似。


中国掌握生产主动权


2000年以前,中国的生物素产量小,生产工艺落后,国内饲料业所需生物素还需从海外进口,当时国际生物素主要由几家西方大公司垄断。2001年,浙江医药集团与上海复旦大学合作,投入巨资,共同开发出生物素“非对称合成新工艺”,一举打破了西方国家厂商对生物素的技术垄断,掌握了生物素生产的主动权。

上世纪90年代,国内生物素年产量不过几吨。2002年后,国产生物素产量一路飙升,迅速迈上新里程。2008年,我国出口生物素117吨,已占国际生物素(药用级)市场80%的份额,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生物素生产国和出口国。此后几年,我国一直牢牢控制着国际生物素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这一点与维生素C的情况十分相似。

遗憾的是,由于生物素出口获利颇丰,国内多家企业纷纷加入生物素生产行列,仅浙江省就有4家企业生产生物素产品。除了最早的浙江医药集团,还有浙江圣达公司、浙江新和成公司、浙江富阳科兴公司等,加上国内其它公司的加入,其中生产规模较大的生物素生产商有武汉远城公司、湖北宏景公司、武汉大华公司以及海嘉诺公司等。当时,全国共有近10家公司生产生物素,全国生物素产能预计在2010年已突破300吨(按含量99%的药用级生物素计算),但国际市场无法容纳这么多产品,国际价格应声暴跌。


国内药用市场未形成


据了解,2008年是中国生物素出口的“黄金年”,共计出口117吨生物素产品(药用级),比2007年纯增84.25%,出口生物素总价值高达7.73亿美元,出口生物素均价为每公斤1600美元以上。

但好景不长,2008年以后,生物素出口每况愈下。2009年上半年,生物素出口价格暴跌至每公斤仅850美元,医药外贸人士苦笑称其为“腰斩”。由于国内生物素企业竞相压价出口生物素原料药产品,2009年下半年,生物素出口价格一度跌至每公斤仅500多美元,仅为上年的1/3,大多数生产企业无利可图。

究其原因,我国并未像西方国家那样将生物素法定为孕妇必服保健药物,故国内药用级生物素市场一直未形成,而其它医药制剂的生物素用量更小,国产药用级生物素产品全部涌向国际市场,国内生物素生产商大打“价格战”。

由于药用级生物素国际市场价格低迷,西方厂商停产,改从中国进口,但在如此低价的情况下,国际药用级生物素市场销量并未提高。几年前,我国生物素出口商摩拳擦掌,准备通过出口大赚一笔,国际市场却开了个大玩笑——价格暴跌,这使已投入巨款改造生产线的厂家吃了大亏。


产能较大价格暴跌


2019年末,国际生物素市场出现新转机,原因并非市场需求陡增,而是当年江苏响水县化工园区发生意外爆炸事故,园区停产整顿,国内化工厂和制药厂原料来源受到影响,如上海海嘉诺公司和浙江医药集团设在响水县化工园区内的维生素B7原料生产。据了解,时至今日,海嘉诺公司的维生素B7生产仍未恢复正常,对国内生物素价格暴涨产生直接影响。海嘉诺公司的生物素产量约占国内同类产品的20%。今年1季度,国内市场生物素均价为375元/公斤,同比上年上升1/4。如果海嘉诺公司的生物素继续停产,国内生物素价格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如前所述,目前我国至少已有10家企业生产生物素,产能和产量较大的生产商有浙江圣达公司、浙江医药集团、浙江新和成公司和上海海嘉诺生物制药公司等。仅这些公司的生物素产能合计已超过480吨,加上其它公司的生物素产能,预计全国的生物素产能已接近700吨。

而国际生物素(药用级)市场实际年销量一般为150~200吨,包括饲料级生物素国际市场年销量约500~600吨。除非今后生物素被发现具有医药新用途,否则药用级生物素原料药国际市场不可能有爆发性增长。然而,我国生物素原料药产能却在不断增长。

据悉,国际市场饲料级生物素销量约占8成左右,医药保健品级生物素仅占不到2成。产能决定价格,除非国内生产商能达成限产协议,约束各自的生物素原料药产量,才能保证国际生物素售价不再暴跌,但可能性不大。


原料药出口不明朗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近据国外媒体报道,欧洲生物素生产商,如瑞士罗氏公司和荷兰DSM公司等,已开发出生物素手性合成新技术,但由于中国出口生物素价格过低,这些大公司并不打算立即恢复生物素原料药生产。一旦国际市场生物素价格大涨,这些公司将迅速投入生产,与中国生物素展开新一轮竞争。加上韩国和日本的生物素生产商实力不凡,今后几年中国生物素出口将面临更扑朔迷离的市场前景。

去年,我国出口生物素的唯一亮点是浙江圣达公司的饲料级生物素产品在国际市场大受欢迎,产品达到欧洲饲料添加剂的质量标准。据悉,该公司2019年共计出口总价值高达7900多万美元的饲料级生物素,约占国际饲料级生物素市场份额的一半左右,这在药用级生物素出口低迷的情况下属于相当了不起的成绩。

据分析,去年我国出口饲料级生物素数量大增的背景是,南亚大国印度和孟加拉国大力发展家禽饲养业,政府鼓励饲养业者进口生物素,因为使用生物素可大大缩短家禽存栏时间、节省饲料费。此前,这两个国家一直从欧洲进口生物素,后来发现中国出口饲料级生物素价格同比至少便宜20%,改从中国进口,这才出现浙江圣达公司出口生物素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今后几年,国际市场药用级生物素产品需求量预计不会有大幅增长可能。而南亚和东南亚的印尼、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等人口大国均有发达的养鸡场,这些国家对我国出口饲料级生物素产品需求量将大幅增长。总而言之,药用级生物素国际市场将维持需求稳定阶段,但饲料级生物素出口量会持续增长,总体上国内生物素扩产仍存在很大的可能性。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