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延续好转态势,流通加速分化

发布时间:2020-12-09 16:04:00作者:逄增志来源:医药经济报

延续好转态势,流通加速分化

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四季度走势


自疫情流行以来,生物医药资本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医疗器械、原料药、生物制品等板块受益于刚需和疫情等因素作用大放异彩,不仅业绩靓丽,而且股价轮番上涨;另一方面,因疫情初期阻断需要,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股价一时下跌。好在随着疫情在国内逐渐得到控制,二季度后医药流通秩序和需求迅速恢复。至三季度,物流量强劲反弹,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也随之好转,基本走出上半年低迷的泥淖。

展望全年,四季度必然延续好转态势,全年营业收入有望略增,归母净利润或将实现两位数增长。


QQ图片20201209160112.jpg

QQ图片20201209160125.jpg

QQ图片20201209160219.jpg

QQ图片20201209160233.jpg

前三季业绩:经营快速回血


与生物医药行业其他几个子行业相比较,医药流通业受新冠影响显然是比较大的。

据东吴证券研报,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总额同比减少7.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减少9.3%;二季度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人员流动逐步放开,行业经营情况逐步回暖,二季度营业收入总额同比微增长1.0%,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8%。净利润增速远高于收入增速的原因是疫情流行初期,各地对口罩、手套、消毒液、隔离服、治疗用药物及其他药物的采购量大增,流通业大宗运输成本相对更低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至三季度,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在前一季度经营好转的基础上进一步回暖。本季营业收入总额同比增长11.7%,扣非后净利润总额则同比大幅增长27.3%,净利润同比增速高出收入增速15.6个百分点,收入、净利润的单季度增幅是近年来少有的。

前三个季度,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总额同比增长1.5%,扣非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4%,整个子行业恢复性增长势头明显,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逐渐消退。

受益于药品刚需、后疫情时代民众健康需求激发、各子行业努力自救且整体明显回暖等因素,预计第四季度将继续向好,全年业绩保持乐观。尤其是净利润,增速将在两位数以上。


总体表现:子行业涨幅有差距


虽有明显恢复,但与整个生物医药行业相比,医药流通子行业各项指标的涨幅尚有不小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医药制造业2020年前三季度累计收入、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6%、8.2%。显然,医药流通子行业的上述指标增速不过是“及格水平”。

相比之下,生物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指标增长恢复更加明显。

据相关研报,302家生物医药上市公司2020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总额、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分别为5.4%、28.6%,比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分别高出3.9个百分点和17.2个百分点;其中2020年第三季营业收入总额增长为14.3%,扣非后归母净利润总额增长为51.6%,增速比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分别高出2.6个百分点和24.3个百分点。主要指标的单季度增速较前两个季度有明显好转且持续回升,主要是疫情受益股的净利润大幅增长所致。


回暖因素:防疫有效叠加集采效应


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的各项指标能在三季度迅速好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两大因素。

一是疫情在国内得到控制,各地物流得以松绑且物流量激增,由于药品、医械、防疫用品等刚需特点,医药物流的恢复首当其冲。二是国家集中采购持续推进,集采中标药品有高达90%以上的降价幅度,倒逼中标药企不得不把成本控制放在重要位置。物流成本作为弹性较大、可转移度高的一种成本,成为中标药企管控的重点之一,选择合作伙伴必然倾向于上市公司,尤其是规模、资金、实力、信誉等优势明显的头部医药流通公司。

如果说疫情得到控制是医药物流业恢复性增长的基础因素,那么,带量集中采购向纵深发展则是整个子行业走出泥淖的强劲动力。

据悉,2020年11月第三批国采品种已在山东省、吉林省等地落地,部分医药流通类企业拔得头筹,第四批全国集采甚至地方带量采购正在酝酿之中。

国家集采常态化开展已是事实,有消息称,全国药品带量采购由上海牵头、所有省份参与,除已启动的19个省外的其他省会抓紧启动。按照采购金额排序,或将覆盖采购金额最大的前80%约500个品种,到2021年覆盖250个,2022年实现全覆盖。国家层面没有开展的带量采购,由各省组织开展。此外,生物制剂、中成药等未来都可能纳入集采。如果全部兑现到位,对医药流通业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


2020-2021:加速分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医药物流费用超2963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创纪录的4100亿元。而我国当前有各种医药流通企业1.3万家,平均每家医药物流企业的营业收入被摊薄了。医药流通业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小、散、乱”的局面需要继续改观。在新冠疫情考验国家药品物流供应体系可靠度、药品供应链有效性的背景下,行业进一步整合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家集采的进一步推进有助于尽快实现上述目标。


1.考验现金流与配送实力

上游医药企业受药品悬崖式降价带来的成本倒逼影响,对医药流通企业的现金流、配送实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小医药流通企业由于承受不了现金流的压力以及能承接的药品配送业务越来越少,只能被迫退出或者被收购。在这个过程中,头部企业抓住机会并购扩张,进一步提高了盈利能力和市占率——这一循环是曲折的,螺旋式升级的,但确是大趋势。


2.拓展医械业务

向高毛利、高增长的医疗器械业务拓展,也是头部医药物流企业的必选动作。数据显示,2013-2018年间医疗器械类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速为19.4%,远高于西药类和中成药类的增速。必须指出的是,国家已经从冠脉支架入手,对高值耗材、医疗器械等实行集采,意味着头部企业可通过集采拿到更多业务量,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2020年11月初,国家层面组织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开标,相同企业的相同产品比2019年平均降价93%,首年意向采购总量达到107万个,占2019年全部材质采购量的65%。

第一批冠脉支架国家集采刚刚落定,第二批又提上日程。11月中旬,国家医保局发文开展高值医用耗材第二批集中采购数据快速采集与价格监测,涉及的产品包括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除颤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等6种高值耗材;同时对第一批血管介入类、非血管介入类、起搏器类、眼科类产品进行增补。


3.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向产业链两端延伸,是医药流通业转型升级的共同选择。向上延伸至医药工业,是由于医药工业的毛利率长期高于医药商业,通过向上游医药工业延伸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提高盈利能力;向下延伸至医药零售,同样是除了医药零售业的毛利率高于医药商业外,还基于处方药外流、处方药网售等利好,医药零售市场已成必争之地。尤其是DTP药房,未来更会成为业绩爆发点。

有机构预测,2020年DTP药房市场规模将达到6100亿元。而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数据,2019年国内大约有1280家DTP药房,其中国药控股超过300家、华润医药150家、上海医药近百家,还是一片钱途无限的蓝海。

2020年,将是医药流通业的加速分化年。

从样本公司前三个季度指标增速可以看出,即使在物流业务迅速好转的第三季度,有的上市公司营业收入高速增长49.04%(重药控股)、25.01%(中国医药)、16.11%(九州通),也有4家上市公司在别人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同比负增长,其中降幅最大的达-18.57%;大部分上市公司第三季度扣非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包括中国医药(+70.78%)、重药控股(+59.19%)、第一医药(+50.24%)、南京医药(+49.98%)等;也有5家公司不增反降,其中降幅最大为-72.71%。

前有“两票制”、药品零加成等政策实施,后有国家带量采购、新冠疫情等形势倒逼,多方面因素叠加,没有创新活力的中小流通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上市公司、头部公司等从中获益,强者更强。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