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全方位共享中国市场

发布时间:2020-12-07 16:06:59作者:王浩来源:医药经济报

全方位共享中国市场


尽管产业越来越多的视角转移到国产创新药研发企业,并且随着带量采购政策的不断深入给跨国药企带来巨大挑战,但跨国药企在过去五年依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姿态带给跨国药企的信心,也彰显了其强大的生长韧劲,无论是在医院市场还是在零售终端,跨国药企的身影依然醒目。


扎实业绩支撑

不断加大跨国药企在华投入

对于跨国药企总部来说,过去五年里,其在中国市场的规模增长依然快于其全球增速。典型如默沙东,全球2019年增长10.8%,中国市场增长高达50.8%;罗氏制药全球2019年市场规模增长8%,而其在中国市场增长高达36%;阿斯利康全球市场增长12%,中国市场增长高达35%……实际上,过去五年,不少跨国药企都实现了营业额的数倍增长。阿斯利康中国从2015年50多亿元的年收入,增长6倍左右至2019年的340亿元;辉瑞中国从2015年约80亿元的年收入,增长4倍至2019年的324亿元;罗氏制药中国从2015年约50亿元的年收入,增长4倍至2019年的209亿元;赛诺菲中国从2015年约60亿元年收入,增长3倍至2019年的193亿元;诺华中国从2015年的约50亿元,增长3倍至2019年的145亿元……

这些扎实的业绩,给了跨国药企总部信心,并支撑他们不断加大对华投入。

如阿斯利康中国,在总部授权下快速从2015年的7000多位员工扩大至超过2万名员工,对于跨国公司总部来说,把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开始销售的创新药迅速引入中国,加快对零售市场的开拓,加快对下沉市场的开拓,是扩充市场规模的不二法门。而这些举措的背后,是加大对中国人才的投入,加大对销售队伍的建设;雇佣上万员工的背后,则意味着每年超百亿元的投资。

方向调整

从投资建厂到投资研发与合作

笔者留意到,过去五年,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出现一些微妙变化。此前,业内看到更多的可能是这样的新闻:“某外企在中国某城市工厂成立周年庆,企业宣布投资某品类产品生产车间投入使用”“某外企在全球关闭多家研究基地及制药工厂,并计划斥巨资在中国建厂”等等。这些投资新闻的背后,指向中国市场的现实。对于跨国药企来说,2015年以前的中国医药市场是黄金市场,只要有足够的供给,没有卖不出去的高品质药,增强这个市场活力的关键点,是将在国外的生产线向中国转移,贴近市场端,加强对市场的快速、足量的供给。

但近年来,市场开始发生较大变化。一方面,国家医保控费下带来的医保准入谈判、带量采购等拉缓了市场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对医药领域投资的更多关注,越来越多的人才与资金进入,带来了竞争的持续加剧;再者,经过多年发展,企业传统发展模式逐步进入瓶颈期,需要新的动力推动市场增长。

应对国内政策与市场的变化,跨国药企在华投资的方向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从一些头部跨国药企在2015-2020年迄今的主要投资情况,就能窥豹一斑。

首先是与工厂相关的投资行为明显减少,更多的跨国药企投资方向往其他地方转移。新的投资重点之一就是对研发中心的建设。典型如阿斯利康和国投创新投资合作建立合资研发公司、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外部创新合作中心、礼来成立礼来中国创新中心、雅培启用位于上海的中国研发中心、罗氏建设罗氏上海创新中心等。跨国药企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潜力,希望通过设立创新中心加速相关产品在华落地,也期待与本土创新公司牵手,加速本地研发合作。

笔者同时也观察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近几年,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选择剥离旗下已经进入生命周期晚期的产品,乃至与之关联的生产工厂。

新投资方向的另一个重点是设立投资基金,共享中国市场成长的更多机会。

这个领域中的玩家包括礼来亚洲基金,以投资贝达药业一战成名。“十三五”期间,这种资本合作方式越来越普及。如阿斯利康2019年宣布与中金资本联合发起成立全球医疗健康产业基地,默克中国创新中心旗下也拥有一个中国种子基金,近期还投资了国内人工智能芯片公司,诺华的Biome、拜耳的Grant4Apps等,也都具备一定投资功能。

此外,越来多的跨国药企选择与中国本土企业或资本共建互联网医院。

比较早开始行动的是辉瑞,开启与医渡云旗下因数互联网医院的合作;卫材宣布和京东健康携手投资共建面向老年人的互联网医院。在今年的进博会上,阿斯利康宣布与高瓴资本签署“互联网医院”相关合作协议。显然,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各家公司都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

还有更多的大手笔,如辉瑞选择将旗下成熟产品剥离成立辉瑞普强,并将辉瑞普强全球总部定在上海。他们选择将已过专利保护期的产品剥离成立辉瑞普强,转手又宣布普强将与知名仿制药公司迈兰合并成立新公司。今年在通过了一系列的反垄断审查后,终于宣布了新公司的名称。创新药公司旗下拥有相当多的仿制药品种,通过与跨国药企的合资,为这些产品进入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十四五”期间

更多领域值得关注


未来五年,中国市场必然是创新药的竞合时代,如何将境外创新药尽快引入中国,必然成为外资关注的焦点。

此次进博会上,诺华负责人表示要在未来几年引入50个新产品,对于跨国药企来说,通过在华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外部合作中心等加速新产品、新适应症的引入,无疑是战略优化下的决策。

同时,是否有更多的跨国药企选择在华设立基金也颇值得关注——既然已经有了先行者打头阵,其他跨国药企说服自家总部的挑战会变得更小。通过设立基金,投资于新药、器械、诊断、数字化等领域,共享未来中国大健康市场成长机会。投资后还能与既有业务形成协同,这对众多的跨国药企充满吸引力。更何况,不少大药厂本身旗下就拥有专属基金。

跨国企业成立的合资互联网医院公司亦值得期待。如果这个模式证明有效,相信跨国药企将能得到总部更多的支持,投资进入更多的数字化乃至其他合资领域,为全球医药产业整体数字化转型订制创新方案。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