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19 10:16:45作者:工信部赛迪智库消费品所医药研究室主任 曹慧莉来源:医药经济报
“十四五”即将开局
医药工业提升战略价值
上期笔者归纳了医药工业“十三五”期间发展的一些情况(详见10月29日本版),本文从政策研究的角度对“十四五”发展蓝图做建议。
面临挑战
1. 适应增速放缓新常态
国内医改政策持续加码,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增速放缓将成新常态。
在医保改革控费、集中采购、降价限价、限制中药处方权和“两票制”以及环保压力等多重因素作用下,药品降价幅度较大,市场规模和行业增速受一定影响。在行业低速增长的趋势下,行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头部优势明显,进入门槛提高,仿制药微利时代到来,创新药成为产业增长主要驱动。
“十四五”时期,医药行业两极分化将进一步加剧,能够生产原料药的大型制药企业、掌握专有技术的生物制药企业、具有独特疗效品种的中药企业的收入和利润会有较好增长。
2.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效应传导
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中,美国关于加强药品专利保护、扩大对华药品和医疗器械进口等条款将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带来深层次的影响。产业发展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药品研发难度加大,中高端医械转型艰难,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转型发展任重道远。
3.企业利润空间调整
节能减排、医改等政策对企业约束加大,“两票制”、“带量采购”等医改政策进一步倒逼企业调整增长模式,2020版《中国药典》检测中药原材料的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污染等要求将促使中药企业创新升级……企业生产、销售、管理、财务等费用持续上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环保要求逐年趋严,部分原料药断供、限供和涨价情况仍需警惕。
发展机遇
1.国内环境整体有利
一是国家把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以培育。《中国制造2025》《“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医药法》等相关文件法规接连颁布实施,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是推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助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转型升级,防止资金“脱实向虚”,将会为经济增长增添新动能。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落实,促进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及转型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新旧动能加速转化,医药工业发展环境整体有利。
三是多项社会需求驱动行业发展。国民健康及预防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加,都对我国医药工业发展形成助推。
2.产业战略价值提升
新冠疫情对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造成剧烈冲击。作为与疫情防治直接相关的特殊行业,生物医药产业随着疫情的发展战略价值不断提升。中央、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各类主体积极推进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在为疫情防控提供应用成果的同时,也在短时间内集中孕育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并将进一步推动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及服务体系的完善。
3.新技术/新模式加速创新变革
新技术方面,精准医疗、转化医学、基因编辑为新药开发和疾病诊疗提供了全新方向。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发展为精准医疗提供了支撑。基于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突破性疗法不断出现。基因编辑技术特别是CAR-T和CRISPR-CAS9将引领医药领域新进展。
借助人工智能、5G、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在线新经济的发展,使智能交互技术在病毒溯源、药物研发、诊疗救治等场景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加快了信息科技在生物医药领域应用的技术成熟、模式完善和标准统一。
新模式方面,合同研究和生产服务组织(CRO/CDMO)提供临床研究服务和委托生产等。以“第三方医药物流”、“专业化冷链物流”和“医院供应链外包”等为代表的医药批发新模式发展。以集团采购组织(GPO)等第三方专业采购组织降低药品采购成本。医院通过融资租赁模式实现大型医疗设备、医院工程融资租赁。医院处方模式(DTP)等药品零售新模式提供“轻问诊+售药”一站式服务。在未来,生物医学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医疗、人工智能医药研发等“BT+IT融合技术”将成为行业发展主流。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