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堵在“最后一公里” 短缺药太难了

发布时间:2020-11-16 14:49:57作者:本报记者 齐欣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日,方明药业旗下产品复方磺胺甲  唑注射液面临生产、销售、临床可及等一系列问题引发业界关注。为了解决复方磺胺甲  唑注射液短缺问题,国家卫健委曾发起药品定点生产招标。方明药业中标后,组织生产了30多万支产品,不过,有效期内仅销售1.7万支,生产、销售差距为何如此之大?企业一直在生产,却有患者用不上药,短缺药供应问题出在哪儿?

部分短缺药销售困难

近年来,短缺药问题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相关部门不断出台解决措施。为做好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卫健委牵头建立国家和省两级短缺药品供应保障工作会商联动机制,采取了建立短缺药品清单管理制度、建设全国短缺药品多源信息采集和供应业务协同应用平台、实施定点生产、协调应急生产和进口、加强供需对接和协商调剂、完善短缺药品储备、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等各项措施。

那么,定点生产后,复方磺胺甲  唑注射液为什么生产“辛苦”、销售困难?有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短缺药此前市场没有供应,很难判断大概能销售多少。一般来说,短缺药供应企业担心产品需求量大,供应不上,被列入黑名单,加上组织生产要求一定的工艺批量,企业会多生产一些。同时,由于短缺药价格低廉,企业没有费用开发医院,只能被动供应。用量少,商业企业不愿配送,代理商也不愿进行临床教育,导致短缺药很难起量。”

在业界看来,由于供应链尚未打通,一些患者急用时用不到短缺药。“定点生产是一个好政策,大部分定点生产的药品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市场反馈,价格有所上升、供货区域稳定。但由于是过渡政策,国家在2018年已经取消定点生产。定点生产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上述企业负责人认为,“原来发现药品短缺后,会向社会公开邀请招标。现在发现药品短缺,是指定几个企业联合体进行生产。政策转变后,原来定点生产的药品依然只能以当时的中标价供应,不能自主议价。”

据了解,为了更好地解决短缺药问题,国家工信部等四部门已联合发布两批小品种药(短缺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名单,由上海医药、中国医药等6家大型药企分别牵头组建联合体建设生产基地。

自主定价或合理限价

短缺药政策落地过程中,如何更好地打通临床可及性“最后一公里”成为业界关心的焦点。

行业人士认为,解决短缺药问题还是要从药品短缺的原因着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药品短缺原因有三:一是药品招标制度多年来价格“只低不高”,各省要求最低中标价,且进行价格联动。随着生产成本、环保成本、人力成本提高,企业宁愿放弃不再生产某些品种。二是一些药品“临床”短缺,但市场上不短缺,由于价格不受限制,企业只在非公立医院市场销售。三是原料被垄断,一些药品出现短缺。 前述企业负责人直言:“目前最好的办法是放开自主议价,这样产品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为价格合理,企业可以积极宣传,让医院、医生更了解短缺药,还可以找一些医药代表进行学术推广。不过,放开价格并不意味着放任价格上涨,而是利用大数据制定一个合理限价,企业自己把握价格。”

201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完善药品采购政策。对短缺药清单中的品种允许企业自主合理定价、直接挂网招标采购。”对于短缺药的价格管理,国家医保局明确,下一步将完善短缺药品挂网采购。对于国家和省级短缺药品清单中的品种,允许企业在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上自主报价、直接挂网,医疗机构自主采购,保障企业合理利润和供应。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无企业挂网或没有列入本省份集中采购目录的,允许医疗机构自主备案采购,通过更加灵活自主的价格调节手段,使短缺药品尽快恢复供应。同时,建立短缺药品价格和采购信息监测预警机制,提高应对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对此,国家医保局相关专家也表示:“需进一步完善短缺药采购政策。对于需求量小或需求不稳定的短缺药,各省级药品集中采购机构需采取加强供需对接、允许价格合理浮动、畅通配送渠道等措施保障短缺药品供应,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带量采购,并落实医保预付、确保回款等配套政策,稳定企业预期。”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