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夯实中医药教育根基

发布时间:2020-09-30 15:19:32作者:梅松政来源:医药经济报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从《意见》中可以看出,未来中医药行业发展将以夯实中医药教育根基为基础,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目标。

中西医教育并重相融

自现代医学进入我国以来,中医药教育跟随着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发生变化,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的“门内传承”为主转变为“校园教育”为主。然而,在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上,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药份额仍“处于下风”。近年来,随着《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以及各项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措施等的推出,尤其是中医药全面参与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取得显著成效,中医药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由于中医药人才的不足,中医药行业出现了“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的情况,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成为中医药行业呼声最高的事情。

《意见》明确指出,将中医药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专业必修课程。这一措施有几点建设性意义:首先是中西医并重,使得发展现代医学教育与发展中医药教育“平起平坐”;其次是中西医相互融汇,现代医学需学习中医药,中医药需学习现代医学;三是中西医相互支持。医学的最终目的都是延长人类预期寿命、改善人类生存质量、促使人类活着更健康,而要达到此目的,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只有相互支持,才能共同实现。同时,《意见》还提出,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待遇。

以高质量人才为培育方向

一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一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人才。《意见》指出,稳步发展本科临床医学类、中医学类专业教育,缩减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的医学院校招生计划。这对于我国医疗行业来说,具有远见性的指导意义,培养人才不能“广种薄收”,而要培养“有效率”和“成功率”。

从中医药起源和发展角度来看,对中医药行业人才发展而言,仅仅依靠“校园培养”是不够的。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既要有校园,又要有临证,更需要导师传承和持之以恒终生学习的观念和路径等。《意见》中提出,不断完善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从预防招生规模无限扩张到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有机衔接,预示着中医药行业人才发展将逐渐走向高质量方向。

中医药行业走向高质量人才培养方向,为中医药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通过制度培育出更多的高质量导师,通过高质量导师培育出更多的高质量临证人才,实现高质量临证人才与高质量传承人员、高质量科研人员等衔接,通过“医教协同”夯实中医药高校附属医院医学人才培养主阵地。

促进传承创新保质不变味

《意见》 将中医药行业的教育定性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教育。既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又要确保中医药原汁原味。这一点,从《意见》中可看出有以下方案:

首先确定地位。强化中医药专业在中医药院校中的主体地位,集中优势资源做大做强中医药主干专业。

其次强化传承。中医药高校要把中医药经典能力培养作为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来抓,提高中医药类专业经典课程的比重,强化中医药学生的中医思维培养,这是对未来中医药专业学子培养的最低要求。同时,还要重视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将师承教育贯穿临床实践教学全过程,这为未来中医药专业学历临床实践教育提供了新的路径,一边临床实践,一边理论学习,实现“理论与实践同步”;一边科研,一边临床,实现“传承与实践结合”。

最后注重创新。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教育方式的创新。将通过试点开展九年制中西医结合教育等模式来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同时,探索多学科交叉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让中医药行业人才培养往更高层次的多元化方向发展。

毫无疑问,中医药行业教育发展模式和方向确定地位后,走好并拓展传承和创新两条大道,将为中医药行业保质不变味并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