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国采成行业分水岭

发布时间:2020-09-28 14:25:47作者:特约撰稿 秦禾来源:医药经济报

国采成行业分水岭

大药企以集采品种为跳板转投创新药研发,外资企业转身标外市场,落标企业找准定位


经过三批四轮国采,医药市场形势已然明朗化,国内仿制药市场被压缩50%以上。一方面,国内企业降价争食仿制药市场,另一方面,外资药企退守有据,弃标仿制药市场,主攻原研药高端市场。

如果说“4+7”还有小企业侥幸中标得大市场的惊喜,以及大企业懵懵懂懂反应迟钝痛失市场的悔恨,经过三批国采的实战和摸索,医药界已经有了共识:降价中标是大势所趋,国采越来越成为实力企业的角逐场。规模小或产品单一的仿制药企业中不中标,都没有出路。值此,国采成为中国医药企业的“分水岭”,不同的企业将沿着不同的发展方向踌躇而行。


原研药战略清晰


有实力的大型医药企业产品线丰富,为了长远的市场,几乎都不惜代价地报出超低价保证中标,至于利润,则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心态,用其他非集采品种弥补。对标国际尤其是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国内集采即使降价到目前的程度还是有利润的,只不过与原来的暴利相比显得太少而已。

另外,这些大企业基本都有原料药生产业务,拉长产品线看,加上原料药的利润还是相当可观的。长期看,这些企业会以集采品种为跳板,积攒一定实力后,转而投身高利润的创新药物研发,再利用集采的市场影响力和企业品牌求得长远发展。

外资企业开始有点进退维谷,现在却战略清晰。表面看,经过多年的市场深耕,它们以专利药高质量高价格的在华策略取得了丰厚的回报。面对集采,外企一时间思想上转不过来,不愿意降低身价参与低价竞争,选择主动退出。

然而,精明的外商通过比对前几次中标和不中标产品的销售数据分析发现,有的产品入围后销售额因单价陡降而大幅下降,没有入围的品种销售额却不降反升。如辉瑞络活喜、立普妥在“4+7”和全国集采扩面国内仿制药90%以上降幅中标冲击下,经过近两年的市场表现,依然整体增长17%,原研药的市场影响和韧性非同小可,这让讲究单品种效益的外企看到了集采阴影下的一丝希望,无形中增加了勇气。所以,宁愿放弃大市场,而到标外市场一搏。

外企敢于孤注一掷,多少有点老本和底气,市场中还有不少外资产品的拥趸,认为国内药品即使通过一致性评价,也还是与外资药企的产品存在质量和疗效差距。因此,外企借当前在中国医药界最有影响力的集采报出高价,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对“最高有效申报价”的一种“赌气”行为,而是为今后在国内标外市场营销奠定基础。当然,也有外资药企是根据总部的全球策略而不得不放弃。


超低价只为中标?


“超低价”“地板价”的出现仅仅是为了集采中标吗?大量“一毛钱”品种出现就意味着暴利时代的结束和微利时代的到来吗?退一步说,即使这些品种赚钱少或不赚钱,但从企业整体看却不是亏本的生意。

众所周知,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厂房设备众多,产能大大过剩,企业员工也数量可观。如果停产,仅设备折旧和人员工资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有甚者,若长期不开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思想都会产生波动。借集采中标开足马力生产,即使有些不赚钱,综合考虑起来还是挣钱的,起码生产设备正常运转,人员稳定,给人以红红火火的印象。

如果只是到此为止,那就太小看这些企业低价参加集采的意义了,更深层次的作用是各种费用的平摊,尤其是市场推广等费用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消失在庞大的生产费用中,这对推广高端暴利产品可是雪中送炭啊。这就是为什么仅有一两个高端产品的新兴创新企业无法与综合性药企竞争的真正原因。

那么,中小企业或者落标企业面对集采常态化就无能为力了吗?当然不是。首先要找准定位,是以仿制药为主,还是搞创新药;是以标内市场为主,还是专攻标外市场。认真梳理产品线,看产品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和市场空间。还有实力一搏的产品要精研工艺,大幅降低成本,在国采中争得一席之地;没有竞争力的品种果断放弃,在细分产品类型上找到优势;创新型科技企业退出仿制药行业,集中精力主攻创新药,轻装上阵方可有所作为。从市场上看,落标品种逐步退出医院渠道,主动积极拓展标外市场,如OTC零售渠道、电商渠道、第三终端流通渠道。

总之,在未来的集采中,是否大幅降价取决于企业的现状和未来的战略。降价中标看似简单,但并不是低价中标这一条路。再说了,价并不是想降就能降的。


TIM图片20200928142546.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