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基药配送如何良性循环

发布时间:2020-09-23 14:49:57作者:夏冰来源:医药经济报

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难题,新医改以来一直大力推广基本药物的使用。基药品种来自于医保目录,其剂型适中、价廉质优、深受广大患者熟悉和认可。基本药物制度的强制实施,既解决了老百姓就地诊疗的后顾之忧,又让一大批陷入困境的乡镇卫生院起死回生,重新承担起当地医疗卫生主渠道的作用。

配送权不是“万能钥匙”

记得在新版基药制度刚刚全面实施的时候,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配送企业,尤其是那些以小普药为主做流通市场的制药企业,把基药品种当作自己翻身的“金娃娃”,因为小普药基本上都在基本药物的范畴,国家实施基本药物政策,给这部分企业带来了重大利好。企业也把手中的基药品种看成改变自身品种结构、快速做大市场的灵丹良药,积极参与各省市基药品种的招投标。作为药品经销企业,主动向生产企业提供销售渠道和配送能力,争取获得厂家基药中标品种的独家配送权,力争拿到基药配送的“金钥匙”。

从安徽“双信封”模式到福建三明的低价中标模式,再到参照周边多省(市)均价、挂网议价、二次议价等做法,从开始的纸质版流程到后来的纸质加电子版资料,流程与手续越来越规范。为了确保中标,生产企业还是会把价格压到尽可能经济的程度,先保住市场,因为生存是底线。当然,也有一些企业为中标而中标,以超低价中标,这样的企业容易败坏基药招标的风气。

还有众多的医药公司,鼓足了干劲拿出全身看家本事,想方设法争得基药配送资格。一些医药公司因资金、渠道、人脉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基药品种配送只能望洋兴叹,实力不如人,未能取得配送权。拿到配送权的医药公司踌躇满志,信心百倍。有的省份医药公司因为拿到了基药在本区域的独家配送权,使得原本奄奄一息的企业脱胎换骨。

但大家都没法一劳永逸,拿到基药配送权的医药公司想得太轻松。按照相关部门所定的回款周期是三个月,但在实际操作时往往延长了,尤其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拖欠基药款的情况是存在的。追问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钱暂缓给,反正配送企业多;二是缺钱暂时给不了,要快无能为力;三是账上少钱,基药都按零差价销售,基层医疗机构也不挣钱。

有限变通并非良性循环

基层医疗机构付不了款,而配送企业必须打预付款给生产企业,原本资金比较宽松的医药公司就出现了账面有利润、手中没现金的情况。加上基药品种中标价格一降再降,留给配送商的利润已非常有限。一些医药公司采取“非常手段”,自己不经销、不拿品种,只作配送商,挣配送费,让品种自然人挂靠在公司,由他们借公司的账户打款发货,由公司负责配送,结款也由品种自然人负责,公司当月向品种自然人收取配送费。这种做法有待商榷。

中小型配送企业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当然,也有不少省份的基药做得比较好,当地政府给力,出台了扶持当地医药公司的优惠政策,将基药配送与区域医药公司及地方财政捆绑,快速配送,快速回款,形成的税收留给当地财政。反过来又快速拿品种,厂家给予好的政策,产品销售量上去了,整个基药的配送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说到底,要彻底解决实施基药制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其实是个共性问题:二级以上医院同样存在着拖欠商业公司货款的情况,只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更为明显一些。鉴于此,最主要的一点是解决及时将医保费用落实到各级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及时将拖欠的商家货款及时结清,使商家按照事先约定的账期给厂家回款。

这是个闭环,医保费用专款专用,最终还是发生在源头。如今一些企业以效益不好为由,长期拖欠应该上缴的养老和医保费用,导致政府统筹部分出现了部分短缺,进而影响整个医保费使用链的运转。这不是某家企业或某个环节能解决的,需要相关部门、医疗机构、商业公司和工业企业共同协调和运作的系统工程。在企业经济效益不断好转和增长的情况下,基药配送易、回款难的老问题有望改善。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