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 暨真实世界大数据采集平台启动

发布时间:2020-09-16 16:20:07作者:御风来源:医药经济报

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个全国协作项目——

QQ图片20200902173105.jpg

8月29日,第三届皮肤科可持续快速发展北大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据悉,这是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依托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下称“中心”)成立以来举办的首个全国皮肤科发展战略研讨会。

记者了解到,该中心由科技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19年5月认定。工作重点是通过全国协作方式,以临床应用为目标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强调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并不断提高皮肤疾病诊疗水平,推动全国诊疗水平均质化。

本次论坛共有近千家医院参会,参会人数达10718人次。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副司长田保国、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正局级监察员郭燕红亲临会场致辞,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和国际合作司一级巡视员毛振宾、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詹启敏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刘玉村教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潘义生教授、院长刘新民教授、科研副院长杨莉教授通过视频发来贺词。

会上,作为医企联合示范项目,大会还召开了第二届诺华皮肤免疫高峰论坛。同时,中心成立以来的首个全国协作项目——中国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暨银屑病诊治真实世界大数据采集平台也在会上正式宣布启动。

多方协作,从皮肤科“老大难”找到探索突破口

银屑病因其反复发作和无法治愈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据我国流行统计学估计,国内约有650万银屑病患者。基于这一皮肤科常见难治病,中心发起“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暨银屑病诊治真实世界大数据采集平台”项目,旨在探索全国多中心协作共赢的临床研究新模式,提升我国银屑病诊疗整体水平。该项目计划在年底覆盖100家医院,前期试点已有93家医院申请加入“银屑病规范化诊疗中心”建设。

“将银屑病作为中心工作的切入点有历史和时代因素的考量。”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前任会长、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李若瑜教授受访时表示:一方面,银屑病是皮肤科领域公认的“老大难”病种,是一种终生性、复发性、系统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根治。该病病程长且会伴发糖尿病、心脏病、抑郁症等疾病,给患者带来身心双重打击。另一方面,随着近年创新药物的不断问世,“管好”银屑病,让患者持续拥有正常肌肤甚至实现“皮损全清”已成为可以实现的临床治疗目标。

但她同时指出,“‘武器弹药’已就位,但临床医生是否会用这些武器是个问题。以创新药中的生物制剂为例,2019年多个白介素类抑制剂进入中国,在用药选择上我国已与发达国家实现同步,然而实际临床中,这类药物的使用多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的大医院中,许多基层皮肤科医生的认知和使用经验仍有限。面对众多银屑病患者和医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看到了银屑病治疗充满希望的一面,也看到了在诊疗方面进步的空间。优选银屑病作为切入点,目的是借此探索其全国多中心协作模式,为中心更长远的建设总结经验,树立行业标杆。”

协作不仅体现在医院间,也体现在不同资源的整合和融合上。诺华制药是专注于银屑病创新疗法研发的跨国企业,也是此次项目的支持方。企业的加入,充分体现了中心的核心工作策略之一,即积极引入行业优质合作资源,促进各类合作,最终引导整体行业快速蓬勃发展。

规范治疗数据赋能,全面提升银屑病诊疗水平

随着创新疗法的不断出现,银屑病治疗已进入新时代。不过,临床医生也面临着不少“尴尬”:受早期医疗环境和治疗观念的影响,很多银屑病患者刚起病时,多数选择拖延病情,或轻信民间偏方,病情不断加剧恶化,最后才选择到医院治疗。

“很多银屑病患者心理压力大,有的甚至对此充满恐惧和恐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执行委员会主任李航教授说,实际上大部分患者如果给予其规范化的治疗、个体化的治疗,即使是短期内从轻度进展到中重度的情况也可在临床中得到控制。

这也是发起前述项目的现实意义。李航教授介绍,“为确保项目顺利落地,中心将从三方面落实工作:一是探索推广银屑病标准化诊疗流程,二是建立中国银屑病病例真实世界临床大数据库,三是开展疑难病会诊和多维度教学,这是很有意义的尝试。”他直言,目前各种皮肤病的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数据有待进一步挖掘,各地临床实践的均质化程度也亟待提升,而针对中国病例特点的诊疗数据仍有大量的留白,这就让很多医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通过多单位协同形成合力,可深挖大数据的价值,有助于提升临床综合能力。”

大数据的潜力究竟有多大?2018年,我国2.8万名皮肤科医生完成了2.4亿人次皮肤疾病门诊量,由此可见一斑。如何把这些数据转化成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及如何“反哺”临床科研,这是值得思考和探究的。目前数据的采集、质控、应用都存在挑战,只有做到深入研究,才能为大数据“赋能”,全面提升皮肤科临床诊治水平。

用好大数据,彰显创新药物经济学价值

如再把视角向前推一步,中心发起的中国银屑病病例真实世界临床大数据库工作未来还将为临床药物经济学研究奠定基础。目前皮肤科有近3000种皮肤疾病,但很多药物没有医保覆盖,这也是为何临床上出现了创新疗法而可及性不足的根由之一。

“根据调研,目前国内银屑病领域生物制剂的使用比例不到2%。”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皮肤科主任张春雷教授看来,这个数字背后,医患对生物制剂不了解是一个因素,但最大的障碍仍是支付能力。创新药的直接成本确实较高,但患者获益需要从短期和远期综合判断,也就是“算小账”和“算大账”的问题,并不是一味便宜就是好的。欧美的临床数据已证明银屑病给患者带来痛苦,尤其是生活质量方面影响很大,有些还会造成患者关节变形、丧失劳动力等,这样的“大账”算下来远比不规范治疗的花费更高。从临床治疗来看,生物制剂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像以白介素17、白介素23为靶点的新一代生物制剂已经有希望让患者持续拥有正常肌肤甚至实现“皮损全清”,但目前国内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仍相当有限。而这也正是中心建立大数据集采平台的价值之一,可以从临床效果、经济成本等方面挖掘创新疗法对中国患者的获益情况。

李航教授对此也颇有同感。“建平台只是第一步,把数据用起来才有价值。”他认同用好平台大数据,比如帮助药物经济学研究,可以为未来更好地服务患者提供指导。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