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市场这么大 集采中选不是必选项

发布时间:2020-09-16 16:15:03作者:秦禾来源:医药经济报

业界瞩目的第三批国采轰轰烈烈地落下帷幕。对医药企业而言,短兵相接的投标销烟还没散尽,全面战争的大幕才刚刚拉开,真正的竞争全方面开始。无论是中标企业,还是未中标企业,谁都不能置身事外。

国采报价要有余地

展望未来,带量采购的国采形式已是大势所趋,药品大幅降价在所难免,想在医药圈子生存发展,企业就得适应这一变化。但是,这里有几个根本问题:国采是所有药企的必争之地吗?争取集采中选是各厂家的必选项吗?不中标就无计可施了吗?投标中选就从此高枕无忧了吗?其实,根本问题不是参不参与国采,而是企业的实力和战略问题。前者是末,后者是本,如果本末倒置,盲目跟在别人后面跑,无论中不中标都不会有大的发展。

如果说刚开始的“4+7”集采,还有小企业上演“吞象”的可能,以后的集采就没有给小企业惊艳表现的机会了,因为规则和市场已然变了。表面上看,有实力的企业产品线众多,可以承受利润低、少赚钱的损失,用利润换市场。其实,更深层的意义在于,通过这种方式进入过去由于高手盘踞多年而久攻不下、甚至不敢觊觎的空白市场,再以中标的低价产品整合相关资源,开展各种公关推广,让其它高利润新药一举进入。可以说,这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产品中标是手段,推广高利产品才是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几个大企业会在后几轮国采中一直高举高打,以超低价投标的原因。

还有一种情况是,同一个领域不只一个强者,“狭路相逢勇者胜”,产品利润再少也要拼到底,用其它产品的利润去填也要拿下市场,等其它企业熬不住了,不得不缴械投降,市场就是你的了。

大企业凭借规模优势,还远远没到赚钱的程度。如果你的企业没有实力,就不能像这样“耍大牌”,要量体裁衣,国采报价要有余地。报得太低,即使中标也无利可图,勉强支撑对企业发展无益;甚至无法供货造成违约,影响的可就不是一点点了。有的企业为了中标报出极低价,中标后在实际生产中发现成本高难以营利,只能牺牲质量、信誉等,甚至违约,长远看还是得不偿失。

要市场更要利润

第一名中标或中选数量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赢家。从实际情况看,第一名中选意味着被迫放弃的利润最多。如此次最抢眼的石药和齐鲁,中选品种高达8个,数量最多,结果却仅分别获得0.87亿元和1.4亿元的采购额。再分析产品,无论是齐鲁制药的枸橼酸托法替布、阿哌沙班、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奥氮平口崩片、枸橼酸西地那非片,还是石药的盐酸美金刚片、孟鲁司特钠咀嚼片、塞来昔布胶囊、卡托普利,降幅全部超过90%,最高降幅甚至超98%,利润都贡献给了采购金额的大幅压缩。

而恒瑞凭4个品种中选轻揽2.58亿元采购额,品种降幅巧妙地控制在50%~76%,不能不说是一种报价的艺术,其中暗含着巨大的利润差别,这也预示着不同的企业,报价策略有巨大的不同。能同时获得市场和利润岂不更好?

再来看另一个极端。此次集采,大部分原研药企报价都超最高限价,甚至报出超8倍的最高限定价格,有点主动撤离的意味。这也是一种战略选择。因为除了集采市场,标外市场仍不可小觑。凭借多年的经营和较高价格,只要着力经营,标外市场虽小,赚得的利润不一定少,可以“堤内损失堤外补”。这对没有中标或中小企业是一个很好的借鉴,何况还有零售、第三终端等广阔市场可以深耕。

虽然集采已成常态,但纳入集采的品种在当前还是少数,趁还有更多品种尚在集采之外,抓紧操作,打个时间差也能获得不错的效益,毕竟活下来才有未来。保市场份额还是保价格,看似一个选择题,其实是一个战略问题。制药企业这么多,有能力的就降价,没能力的千万别东施效颦,倒在去往未来市场的路上。

总之,集采市场虽然大,但并不属于所有药企,不要一看到市场大,就不分轻重往里闯。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