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08 18:47:13作者:梅松政来源:医药经济报
为“融汇互学”点赞
就中医药人才培养而言,仅有校园教育是不够的,特别是放弃或弱化“师带徒”教育,仅重视“校园教育”“固定教育”,可能给中医药人才培养带来很多缺陷。正如《中医药法》指出,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中医药的发展规律是什么?或许没有标准答案。但基本点是遵循中医药发展历史去探索发展中医药,包括人才培养。
笔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踏入中医药领域以来,一直坚守在基层从事中医临证工作,对基层中医药发展“外实内虚”现象深有感触。比如,有少数中医医师不懂如何采用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方式诊疗病人,还有一些年轻中医,赶上了现代医学医生“靠辅助检查诊断、照搬处方治疗”的步伐,对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思路理解不深。
针对当前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医药分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不平衡,学生临床技能不扎实、中医药特色不突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有中医药院校设立国学院旨在通过鼓励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混合住宿、互相学习交流,建设学习生活社区,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打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史、哲,进而融汇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以素质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书院育人模式,强化中国文化熏陶和中医药学术认同,对新时代中医药一流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和有效尝试。也有院校实施了院系学生“融汇互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让中医学院各个专业的男生同住一栋宿舍、一间宿舍,以便中医药相关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相互沟通、交流、学习。
笔者认为,“融汇互学”模式可以在所有中医药教育当中探索。包括“双师型”教师边教育边临床、中医系和中药系中不同专业学生相互学习、名中医“师带徒”传承与高校“书本教育”衔接、高等中医药院校与中职教育“互通”等。随着我国医学行业人才培养“门槛”越来越高,要真正成为一名合格中医药人才的时间会越来越长,这既是挑战也是鞭策。
如何让中医药人才培养更加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是中医药行业一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仅中医药院校“跳出来”实施“融汇互通”教育还不够,中医药行业管理、法律法规制定、临证模式等也都得跟上,既要遵照中医药发展规律,又要跟得上人类健康需求步伐。
总之,中医药院校大胆探索“融汇互通”教育模式值得赞赏和跟进。有条件的,还可探索让中医药院校学生假期下沉基层早临床、鼓励基层名中医进高校当讲师、探索中医药院校学生早日与参加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人员“旁观考试”等,让更多的中医学子早日进入中医药行业状态,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医药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