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第三批国采落幕 药企尽快调整销售布局

发布时间:2020-09-08 18:19:52作者:特约撰稿 秦禾来源:医药经济报

第三批国采落幕

药企尽快调整销售布局


8月24日,牵动整个医药界神经已久的第三批国采药品中选结果正式公布。此次集采有189家企业参加,产生拟中选企业125家,拟中选产品191个,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53%。


原研药仿制药差距缩小


此次参与的国内企业大都丢掉幻想、破釜沉舟报以超低价格,大部分产品降价幅度非常巨大,最高的达99%,此次集采毫无悬念地成为实力企业的“盛宴”。从中标企业来看,实力企业大都有多个品种中标,满载而归。因为有雄厚的实力支撑,敢于超出常规报低价,如枸橼酸西地那非片的最低报价仅为限价的2.5%;美金刚口服常释剂型报价0.165元/片,与12.8622元/片的限价比,降幅接近99%。

外企原研药可谓“冰火两重天”。大部分原研药仍然我行我素,姿态性地报出超过限价100%以上的价格直接出局,如礼来的奥氮平口腔崩解片、默沙东的地氯雷他定口服常释剂型、中美施贵宝的二甲双胍口服常释剂型、GSK的拉米夫定口服常释剂型等,似乎做出了撤离中国市场的姿态。

也有个别外企出人意料,如辉瑞的利奈唑胺口服常释剂型报出31.25元/片的价格,与限价319.517元/片相比,降价90%以上,其决心与幅度和“非理性”绝对不输国内企业。在前三轮国采的多家原研药厂报价中,这么大的降幅极为罕见。然而,细想起来,这一行为也不难理解,原研药降价幅度少与其产品结构和市场竞争环境有很大关系。同样,大幅降价也是出于目前的市场态势,更有借此重新夺回市场的企图。

从这一点来理解,今后的集采会进一步缩小原研药与仿制药、外资与内资药企的差别。换言之,如果原研药仍想保持原来的市场优势,就不得不放下身段与仿制药同台竞技。据此推测,第三批国采将成为外资在华市场的一个分水岭。

集采入选规则没有大的变化,仍然是不超过最低报价的1.8倍、降幅超过50%,或者单位可比价不超过0.1元三个条件,即熔断、看降幅、绝对价格,既限制了最高价,也给企业留下了一定的余地;既有利于促进医药市场的良性竞争,也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可以说,经过前三轮集采,药企与政府已达成默契,为这台“大戏”继续唱下去奠定了基础。


新医药市场格局初现


总的来看,此次集采对企业影响意义深远:一是药企彻底放弃幻想,转变观念,放弃传统的营销方式;二是沉下心做长远谋划,通过产品研发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管理,提高生产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企业的当务之急是,思考如何转型,调整销售布局。

中标企业固然可喜,但也不是万事大吉。以大幅降价牺牲利润为代价换取市场后,首先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在生产环节中节约挖潜,做好中标品种质量控制和成本控制。第二,供货渠道的开拓与扩容,梳理商业合作伙伴,确保供货万无一失。第三,市场转换。有些企业以低价投标,考虑的是进入原先不熟悉的空白市场。仅就这一中标产品而言,并没有多大利益。更重要的是,借此产品扩大和巩固该领域的各种资源,并有相关产品持续投入,以保证利润来源。这就涉及到企业市场和销售力量跟进,以及研发产品推出。

当然,掉标的企业也不要灰心丧气,要化危机为新机,善于在变局中打开新局,尽快向OTC和第三终端转移,大力拓展院外市场,做好售后服务,争取以较高的利润优势在标外市场分一杯羹;也可以走大健康的道路,结合未来市场划分,在“患者教育+大健康”市场上闯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硝烟散尽见桑田,第三批全国集采落幕,带量采购逐渐常态化已成定局,未来将涉及更多的药品市场。新的医药市场格局已经初现端倪。大幅降低药价,减轻人民负担是大势所趋。从这个意义来看,大幅降价不是中标企业的胜利,而最终是我国亿万人民的胜利。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