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遏制投机放大效应

发布时间:2020-09-08 16:51:43作者:史万奎来源:医药经济报

遏制投机放大效应


抖音、快手、映客、斗鱼……众多网络直播平台让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制作小视频向公众去说些什么。从打赏到带货、从自娱自乐到广告宣传,网络直播和商业行为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与健康相关的康复、技巧、经验类小视频也越来越多,给网友带来利益的同时,难免会有潜在的误导风险。

近日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在通报对网络直播行业专项整治和规范管理工作时指出,“将研究制定主播账号分级分类管理规范”,医药医疗健康类网络直播自然也成为管理规范研究制定时必要关注的领域。


对现行规定的补充完善


网络直播属于新生事物,涉及医药医疗健康类商品内容的网络直播不是法外之地。除了《广告法》适用于网络直播外,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广告审查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也明确了相关产品和服务广告发布的基本要求和法律责任。

当前在普通网络主播发布的有关非产品、非商业推广的医药医疗健康管理方面,有必要给予重视。有些表面上看非商业的直播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拉粉吸筹”,有商业目的在其中。从相关部委2007年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2015年修订)、2010年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业务分类目录(试行)》、2016年发布《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到2016年《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挂网等,其中对医药医疗大健康有关的规定内容涉及并不多,在研究制定主播账号分级分类管理规范中,建议重点考虑。


遏制投机放大行为


从智能化手机的普及到网络直播繁荣仅几年时间,速度很快,因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人群的文化差异,在面对网络直播和小视频时,大众对其中内容的认知水平有差异。面对质量参差不齐的直播内容,有人可能一笑了之,有人则可能笃信不已,照本施行。一般的网络直播行为造成的影响可能只是低龄网民的过度打赏,但如果直播内容一旦对人的医疗健康保健行为产生误导,所造成的生命健康损失则可能是多少钱也买不来“后悔药”了。即便有的直播员是专业医生,但听众如果缺乏对自己身体的客观判断力,盲目吸收,也可能产生与期望目标相反的结果。

医学是非常专业的学科,每一个医疗、健康、保健的小节点、小情境,都会牵涉非常广泛的内在关系。一个小直播、小视频指引的方式、方法、方案、技巧,其结果对网友来说有可能似是而非,除非网友本身具有足够的医学基础,否则,参考中被误导的风险也是有的。

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在研究制定主播账号分级分类管理规范时,将医药、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美容类主播账号当作重点管理规范所考量的内容。在规则的设计上,尽可能从主播的教育从业背景和内容范围、程度两个方面进行明确;同时设定相关法规或惩戒性条款,以使发布者、主播因为有可能承担无限责任而谨言慎行,减少网络直播对观众健康的潜在风险。

在医药健康类的网络直播管理中,忌不及,遏止不当营销者投机取巧的放大趋势。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