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9-03 15:40:41作者:黎东生来源:医药经济报
下半年医改重点工作任务印发
整合型服务体系如何构建
前不久国务院颁布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0年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再次明确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基层公卫作为我国公卫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疫情时代如何加强建设,保证当发生重大疫情时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摆在产业面前的迫切任务。
两大体系分工合作
基层公卫能否在重大疫情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个问题曾被舆论所质疑,主要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的公卫体系中防和治分道而建,基层医疗机构无法提供重大疫情的临床服务。现在继续推进建立高水平的公卫体系,基层公卫必然会加强。一个完善的基层公卫体系,能够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从理论角度来说,我国的卫生服务体系分为普通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前者通常是对“已病”的防治,后者是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未病”的防治。两种体系虽有分工,但必须充分合作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对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层医疗机构是健康“守门人”,这次基层医务人员参与战“疫”,是对老百姓最好的一次健康教育。站在重大疫情防治层面,一方面需要重症科、传染科等具体临床学科的医务人员的直接参与,另一方面,也需要基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做好各种筛查和防护工作。
从实践角度,基层公卫人员在重大疫情防治中所起的作用同样有目共睹。国家卫健委数据指出,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国家近400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做到了全出动、齐上阵。而基层防疫工作繁杂,广大基层公卫人员任劳任怨奋战,在社区、乡镇、农村,基层医务人员坚守在每个岗位、关卡,不敢有一刻懈怠。
主抓日常建设
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基层公卫必须围绕重大疫情防治做好日常建设工作,笔者以为,体制、机制和能力是基层公卫日常建设的重要内容。
1.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预防控制组织体制建设。不仅要强化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的建设和作用,也要强化普通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责。
由于普通医疗机构主要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普通医疗卫生服务,因此必须通过建立普通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制度,明确其在重大疫情防治中的作用。同时,区、县级层面创新医防协同机制,落实传染病首诊报告制度,保证只要临床发现了传染病,就要第一时间向传染病防治机构汇报,保证迅速组成防治融合的队伍,做到病人得到及时救治,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2.加强联防联控机制建设。联防联控是基层公卫在重大疫情防控中的主要运作机制。诚然,对重大疫情的病人进行直接的临床救治不是基层公卫的主要职责,它确实不具备这个能力,做好联防联控才是本职。在联防联控机制建设中,建议压紧压实属地及部门责任,强化多部门协作工作机制。基层公卫组织牵头建立“社区健康网格”,充分发挥基层各类组织的作用,形成多层次、全覆盖的基层公卫联防联控体系。
3.建立基层重大疫情的预警机制。作为不明原因、不明后果、不明治疗方法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很有可能会演变成重大疫情事件,高效的预警机制建设显得尤其重要。因此,要建立部门间和区域联防联控协调机制,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工作机制:在城市,充分发挥区、街道、社区三级机构的作用;在基层,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机构的作用。
其中,基层重大疫情的预警机制具体包括:建立区(县)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中心,强化监测预警、分析研判、检验检测、现场调查处置及指导培训;建立街道(镇)健康服务中心,强化疾病监测报告及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高效协同、无缝衔接的全人群、全周期健康服务;做强社区,强化与其功能相适应的连续性、个性化健康管理。
4.进一步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资源下沉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创新人才培育机制,落实人才定向培养,鼓励引导公卫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通过推进公卫医师薪酬改革、职称评价等方面改革,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新机制,保证基层人才下得去、留得住。
另一方面,资源下沉,各层级机构的相关领域专家与核心医院医疗专家与基层良性地、有长期规划地互动,形成上下融合、医防融合的“双融合”工作机制,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整合型服务体系。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