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成功的“跟随者”这样炼成

发布时间:2020-08-25 13:06:36作者:本报特约撰稿 边界来源:医药经济报

国产小分子靶向药一年获批数量没能超过5个


在抗肿瘤领域,国产已上市的化学药新药基本都是小分子靶向药,而且通常同靶点新药都已在国外上市。由此可见,我国化学药新药研发主要还是在走“跟随”路线。即便如此,国产小分子靶向药一年获批的数量也没能超过5个,真能成功的新药研发型企业并不多。

那么,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跟随者”呢?

【案例1】 BTK抑制剂

提高选择性,降低副作用  

以最近非常热的BTK为例,截止到2020年6月,全球范围内共计获批了了四款BTK抑制剂,分别是强生和艾伯维的Ibrutinib(伊布替尼)、阿斯利康acalabrutinib(阿卡替尼)、百济神州的zanubrutinib(泽布替尼)以及小野制药和吉利德合作开发的tirabrutinib,预计诺诚健华的Orelabrutinib(奥布替尼)也即将获批。

伊布替尼作为全球第一个上市的BTK抑制剂,上市之后80多亿美元销售额,2017年才在我国获批,2018年以降幅超65%的价格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伊布替尼2019年国内样本公立医院和连锁药店销售数据合计3亿元人民币。

2020年百济神州的泽布替尼在我国上市,泽布替尼就是一个很典型的“跟随”策略。泽布替尼对伊布替尼的改良点是提高选择性。这是因为,伊布替尼最常因其为多激酶靶点抑制剂而被攻击,其副作用如出血、皮疹、腹泻及房颤等与它的off target到EGFR、TEC、JAK、Src家族(Src、Lyn、Fyn、Lck)等靶点有一定相关性。比如,抑制野生型的EGFR 会引起严重的皮肤毒性、胃肠道等副作用。但是,提高选择性有可能提高某一副作用的严重程度,泽布替尼的三级或三级以上的血液毒性事件就比伊布替尼发生率更高。

【案例2】 PD-1

扩展新适应症,拼企业实力

生物制品方面,自2018年6月BMS的纳武利尤单抗作为第一个PD-1在我国获批以来,我国已经有8个PD-1/L1上市,其中境外厂家4家,境内厂家4家。

进口和国产PD-1/L1近期都积极在国内上市新适应症,特别是目前国内指南一线治疗方案结合PD-1/L1治疗,让结合PD-1/L1后的治疗方案也进入了指南一线治疗方案。其中,过往有新药上市的企业在扩展新适应症的表现更为出色,恒瑞虽然不是首发上市的一线团队,却是国内PD-1/L1拓展新适应症最多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PD-1/L1在我国已经申报过热,2020年5月国内药企申报的PD-1/L1就已经累计55款,其中单抗42款、双抗13款。之所以市场这么热衷,是因为2019年已上市的PD-1/L1的产品销售额传闻都超过了10亿元人民币。

总结

“跟随”新药立项秘笈

小分子肿瘤靶点新药和PD-1/L1,都是国内目前最赚钱也是最热门的新药,都可以折射国内新药研发和市场环境的特点:

1.快速“跟随”国际上已上市药品的靶点。

2.大批企业扎堆相应靶点。

3.项目能成功上市的企业都有海归团队背景,临床试验有高级别的PI支持,资金充足(背后要么是上市公司,要么是投资基金)。

4.早期上市的企业能够获得较好的市场规模,后期上市的产品有可能要面临价格战,甚至有可能要在医保谈判中竞价。

5.大量药品项目扎堆,会导致临床研究扎堆,临床患者招募难度增加。甚至有可能在治疗的患者也会去做临床研究。最终导致整个市场没有患者。

6.适应症的选择决定了药品的潜在市场规模,在新适应症拓展和时机方面,进口药企更有经验。

7.新药市场营销能力更讲究学术推广能力,学术推广的基础是临床研究数据。未来进入医保的关键需要药物经济学,临床研究数据重要性加大。

8.临床治疗地位决定市场规模,需要在已有的临床指南方案中寻找突破。

QQ图片20200825130559.jpg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