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新发展新格局唯创新者胜

发布时间:2020-08-21 17:27:36作者:本报记者部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0全国药店周暨医药工业百强特刊

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世界经济遭遇重挫,全球市场萎缩,国际局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格局。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受到密切关注。

8月12日,在亚布力论坛2020武汉特别峰会上,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指出:“美国、欧洲,尤其是美国为什么强大,很大程度在于它具有一批在全球技术领先、有话语权的强大的全球企业。中国要参加全球外循环,很重要的是要有一批这样的企业,国内这样的企业不是太多了,而是还少了。”

医药行业关乎国计民生,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ICH、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落地、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推进、新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带量采购促进国产替代,民族医药产业和原研药企逐渐站在了同一赛道。如何在这一赛道上,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成为医药变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QQ图片20200821172712.jpg

[嘉宾]

李楚源(广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孙聚民(石药集团副总裁)

陈新泉(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范晓虎(传奇生物联合创始人、首席科学家)


随着疾病谱发生重大变化,包括肿瘤年轻化/慢性化、疾病复杂化对药物研发提出的新要求,新靶点不断揭示,新技术层出不穷,加上带量采购、医保控费等政策合力,这不仅是医药产业的一次局部或阶段性调整,而是一场全方位的重构。

面向新发展格局,以中国制药百强企业为代表的行业标杆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引领性原创成果的突破。日前,国内首个CAR-T突破性疗法获批。2019年CDE通过批准IND申请926件,审评通过上市1类新药10个。事实证明,在充满机会的年代,最大的机会不是机会本身,而是打破昨天的发展惯性。

如今,医药产业正由过去的销售能力竞争转向产品创新生态的竞争,这背后凝结着产业政策的创新,也离不开金融环境的创新。在共生时代,《医药经济报》对话行业先锋,试图通过思想大碰撞,探索融合式创新带动产业迭代与崛起,从而增强中国医药核心竞争力。

创新逐渐回归本源

医药经济报:中国创新体系不断完善,作为行业标杆的制药工业百强企业如何布局产业创新?怎样借力有原创优势的中医药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

李楚源:阻碍中医药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医药机理、副作用等方面说不清、道不明,广药集团一直坚持通过科学技术推动中药现代化,用现代技术挖掘中医药宝库。从2008年起,广药集团就联同钟南山院士团队、澳门科技大学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所,对白云山板蓝根颗粒进行较为全面的临床循证和基础研究。目前,已分离得到多种抗流感病毒药效成分,并申请14项发明专利,其中一项研究成果揭示了板蓝根多糖对流感病毒血凝素活性的抑制作用,目前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化,并希望在澳门落地。接下来,广药集团还将以旗下上市公司的定增募集资金为支持,加大研发投入,以广药集团发起的“名优中成药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为依托,构建中医药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体系,大力开展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研发工作,用现代技术挖掘中医药宝库。

高端制剂争新格局C位

医药经济报:医药创新逐渐步入崭新阶段,包括一致性评价的推进,真正的原始创新和过评仿药就像橄榄球的两端,这种格局会给高端制剂的发展带来怎样的机会?

孙聚民:国内传统药企的存量产品以仿制药为主,在带量采购降价的背景下,仿制药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基于创新药的高议价权及政策对创新药研发的鼓励,向创新药转型成为多数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选择,但中国创新药正在经历产业升级的爬坡,产业基础和历史积累决定了中国医药行业需完成由Me-too向Best-in-class和First-in-class进阶。

要做到真正全新靶点的药物创新,对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说不太现实。新型高端制剂具有较高的临床优势和药物经济学价值,具有低投入、低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对企业来说,从研发投入、成功率和市场回报率等方面来看,性价比高。石药集团在大力推进创新药的同时,也有布局高端制剂,在研的新型制剂有20多个,已上市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及注射用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等产品,抗感染领域即将上市新产品。

国家政策积极支持新型制剂开发,通过优先审评等方式鼓励新型制剂开发。国家“十三五”系列医药规划也对新型制剂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支持。未来,新型制剂还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未来已来,如何布局?

医药经济报:当前,药物创新如沐春风,高歌猛进,要顺势而为该如何布局?

孙聚民:社会老龄化、医保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加深,都会使医药市场的需求保持持续性增长。而生物技术的长足发展,则使生物制药进入新的更高端的竞争。不管是审评审批,还是大规模的项目建设和资本追捧,生物药研发现在炙手可热。在这个高投入、高风险的热门赛道,一拼速度,谁跑得快,谁就有可能占先机,在市场准入、定价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拼速度是系统性的,除有钱能做BD、做项目建设外,还非常考验团队的整体执行;二比眼光,能避开拥挤赛道,准确找到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靶点。这对研发团队提出更高要求。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晚,规模较小,创新能力较低,关键是这方面的人才非常短缺,我认为这也是影响当前生物医药创新的最主要因素。

陈新泉:制约中国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原因是药理药效的研究和技术创新。作为中药生产企业,产品研发和创新一直是我们坚持的发展之路,也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我们的长期规划是:一方面,加强与医药院校高级人才合作,先后成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加强企业产品研发和创新实力,并加强与高端医疗机构合作,研发和生产更多疗效确切的中成药产品。如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对院内制剂的开发达成深入合作,为企业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另一方面,注重产品的二次研发和创新。公司产品宫炎平片、复方风湿宁片、消炎利胆片先后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国家优秀专利奖”,也成为唯一连续三年获此殊荣的制药企业。我们积极参与国家药典委组织的《中国药典》质量标准制定工作,先后成为《中国药典》中宫炎平片、消炎利胆片和咳特灵片的质量标准起草单位,大大提升了品种生产质量和疗效,为提升中国药品生产质量和疗效起到了榜样作用。此外,大量引进技术人才,全面升级中药生产设备,并建立了全国最大的单体提取车间,为提升产品生产质量和疗效打下了坚实基础。

范晓虎:在过去几年里,CAR-T治疗血液肿瘤领域发展非常迅速,很多投资者和药企致力于该领域。整体看,CAR-T是一项综合性技术,集成了细胞疗法、免疫疗法、基因疗法。从众多公布的数据来看,越来越让人们惊掉下巴,人们有理由相信CAR-T疗法可攻克癌症。近年,CAR-T疗法的商业化进步也越来越快,有很大部分加入了基因编辑疗法。该疗法第一次成功的案例是治疗难治性白血病,宾夕法尼亚儿童医院救治的艾米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接受CAR-T实验性疗法的儿童,目前已无癌生活8年。

CAR-T疗法作为精准的靶向疗法,其安全性和效力非常依赖CAR-T疗法的设计及靶点的选择。如果靶点选择比较完美,理论上可实现100%的效果。随着研发活动和资本流入对CAR-T疗法的助力,未来三年内,该疗法会取得新的突破。同时伴随基因疗法和细胞疗法的逐渐成熟,包括癌症、免疫疾病和自体免疫性疾病等都将获得治疗,甚至治愈。未来将是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时代,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细胞或基因治疗的疗效将更显著,而且一次性治疗就可带来很大的疗效,对病人更有助益。如果CAR-T方案设计合理,治愈癌症非常有希望实现。

差异化寻找切入点

医药经济报:未来行业格局处于动态洗牌过程,并逐渐趋于集中。中国加入ICH后,医药创新真正与国际接轨,创新切入点在哪里?

李楚源:要实现中药行业的创新“突围”,我们倡导打造“时尚中药”,即用最先进的科研技术,用现下最流行的年轻人易于接受的市场推广模式,打造当下普罗大众最需要的健康产品,积极推动中药时尚化、时尚中药化。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参与全球抗疫并取得显著成效,让大家对中医药的预防及治疗作用有了更新认识。板蓝根在国外一包难求,也证明了中医药的作用正受到国际社会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中医药行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当前,人们的健康养生观念正在不断提高,为产业间的跨界合作带来新机遇。中医药素有“治未病”的优势,通过中药与多个产业的跨界合作,形成消费时尚,为人们提供新的健康生活方式,是中医药发展的一条新路径,也是疫后新经济、新产业之一。广药集团已围绕“中药+时尚”开展了多项合作和探索,与知名时尚企业开发中医药相关的防疫产品、健康用品,如在口罩中加入中医药,用芳香疗法提神醒脑、改善呼吸道症状;与广汽集团探讨“中药+汽车”的跨界合作,研发车载中药香氛保健技术等,通过推动中药与其他产业的跨界合作,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为人们提供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实现“中药时尚化、时尚中药化”,焕发中药老字号新活力。目前,广药正对旗下老字号制定“一品牌一方案”,深挖老字号特色优势,推动各老字号企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积极打造名品名企中药产业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药制造中心。

医药经济报: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中药企业如何抓住差异化创新的机遇?

陈新泉:中医药千百年来在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繁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受西医的冲击,中医药发展迟滞甚至趋于倒退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欲拯救中医药,中医药人必须对现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认识并正视自己的缺陷。如中医药基础研究严重不足,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提升,中药生产缺乏规模化,技术不高且质量标准滞后。

目前,世界中成药有5000多种,但中国还没有一种复方成药能进入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主要原因是产品有效成份不清,毒理药效机理不明,质量检测指标不准,临床疗效客观标准不够。中医药企业承载着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重任,企业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中医药文化在企业的发展前景。因此,中医药企业应将中医药文化发展上升为企业的发展战略,利用一切资源提升具有企业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影响力。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