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时间换空间 把握基药986落地机会

发布时间:2020-08-06 13:57:38作者:山东风轻来源:医药经济报

时间换空间

把握基药986落地机会


7月8日,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做好新形势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下简称《公告》)截止意见反馈。《公告》提出,医疗机构要结合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用药模式(“1”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X”为非基本药物),优化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1+X”即逐步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60%,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用药模式,优化和规范用药结构。加强医疗机构用药目录遴选、采购、使用等全流程管理,推动落实“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等要求,促进科学合理用药。

随着基药986配备比例在各省快速落地,在这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中,市场准入与销售人员如何敏锐把握过渡阶段的时机,尤其是如何考虑基药在配备、采购比例、招采、一线使用等方面的因素,尽量化不利为相对有利?


三年过渡期


基药986落地给医药企业留了多长时间?去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做好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考核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903号)。通知指出,卫健委要求把合理用药作为长效考核机制,主要内容有:

1.考核周期为3年。

2.考核内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含兴奋剂药品等特殊管理药品的使用和管理情况;抗菌药物、抗肿瘤药物、重点监控药物的使用和管理情况;公立医疗机构国家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情况;公立医疗机构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选品种配备使用情况;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国家医保谈判准入药品配备使用情况。

3.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制订合理用药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组织或者委托第三方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考核。

4.全面覆盖:逐步提高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合理用药考核覆盖率。到2023年,实现二级医疗机构考核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覆盖率达到50%以上并逐年提高。

时间已经基本敲定——三年。三年后,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百分百达成)、80%(不得低于50%)。

从这个角度来说,非基药在基层医疗机构将只剩下10%的理论空间。而二级医院,理论上会有20%~50%的空间,但随着县域共同体的组建,尤其是县共体的职能不断扩大,非基药在二级医院存活的空间必将收缩。县共体是在一个县域中,把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的人财物打通,变成“一家人”,使各种医疗卫生资源在医共体内通畅流动,岗位设置、人员配置、编制使用、绩效考核、业务质量管理等方面完全一致,实施统一的药品、耗材和设备等集中采购。同时,实现财务管理“一本账”,通过统一招标采购降低药品价格,统一县乡用药目录,弥补基层药物短缺的问题,实行慢病长处方。

可以想象,当基层基本由基药占据天下,二级医院为了契合基层用药需求,有较大的可能会将80%的空间填满。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有关考核要求,三级医院并未有强制性60%的考核表述。但这并不代表三级医院有运作空间,尤其是在第三批国家带量采购配备使用的大背景下,三级医院的非基药除非是国采身份,否则,日子也不好过。


“配备”到“使用”尚须时日


上述因素虽然对非基药或原来的省增补基药是巨大的挑战,但不代表没有存活的机会。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发出的考核通报中,关于基药的使用情况,内容如下:点评处方占处方总数的比例、病房(区)医嘱单(处方)点评率、基本药物采购品种数和占比逐年提升,门诊患者基本药物处方占比(含有基本药物的处方/总处方)达到52.25%,住院患者基本药物使用率达到95.38%(患者住院期间用药中含有基本药物人数/总出院人数),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中标药品使用比例(医院使用的国家集中采购中标药品用量/同期同种药品用量)达到92.21%。

从上述表述来看,基药真正到达从配备到使用的彼岸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目前,医院一线尤其是三级医院的现状是,患者多从基层转院,病情较重,仅基本药物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患者医疗费用高低不但与药品单价相关,还与用药数量及用药选择等相关。一方面,公众对基本药物认知不足,认为其是疗效差的便宜药物,更倾向高价药、新药。另一方面,医务人员因知晓率不高、用药习惯、趋利行为等因素,并未把基本药物作为首选药物。最关键的因素是,现行的带量采购制度虽然有“以量换价”的前提,但目前来看,在招采过程中过度强调“唯低价是取”,背离了基本药物制度设计的初心。因此,基层基药相关配备制度能否真正全面贯彻执行,尚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非基药非过评医保品种从学术入手


基药986落地特别强调了“配备”。按照笔者理解,“配备”是第一步,因为“配备”并不代表着“使用”。配备数量是第一步,采购金额才是关键中的关键。但只有先“配备”到位,才能规定“使用”。

那么,剩下的“X”,哪些品种首先保留一席之地?根据各地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用药需求,从循证证据充足、临床用药频度高的角度来看,无非是六大类品种:低价药(在各地已经陆续放开,动态调整机制)、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急(抢)救药、妇儿专科药、肿瘤治疗药、慢性病常用药。由于国家联采二批品种基本上在各地并不受“药占比”“一品两规”的限制,因此,国家联采品种只是占据其中的份额,并不受相关影响。此外,国家谈判品种也会在“X”中拥有份额。

如何通过医药市场开发拥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大量非基药非过评的医保品种,归根结底还是要从学术角度入手。2017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明确提到了“探索在基本药物遴选调整中纳入循证医学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预示着循证医学研究已经成为药品进入指南、基药、医保目录的必备要件。一方面,国家基药目前的定调是三年一调整,如果通过循证医学的研究帮助药品进入基药目录,则可以顺利占据“1”的份额。另一方面,只要临床研究数据更加丰富科学,循证体系更加完善规范,“X”的产品生命周期无疑拥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总体来看,非基药品种要“一地一策”“一时一策”,抓紧对相关市场细分调研,尤其是在未来3年,充分运用各地节奏不统一的时间差,时间换空间,争取放大有限的资源市场,谋求生机。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