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关注微循环,动静兼顾

发布时间:2020-08-05 17:27:24作者:刘思宁来源:医药经济报

高血压防治


在我国2.9亿心血管病患者中,高血压患者数达2.45亿(《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数据)。全球尚无有效的手段可以根治高血压,因此,探索高血压发病机制和新靶点对有效防治高血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众所周知,影响血压的两大因素分别是容量和阻力,总外周阻力中约有70%是由小动脉提供的。微循环则是决定外周阻力的最关键部位,是直径在20~200μm之间微血管网,占体内血管总数的90%。微循环已成为高血压防治的新靶点。

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进行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合理分配组织内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参与机体器官之间的能量传递和信息传递。微循环障碍可能参与了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既是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也是结果。

近年来,陶军教授率领研究团队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与治疗方面持续开展相关研究,深入探讨微循环血管病变在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再次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发表在《柳叶刀》子刊,并获得编辑的高度评价。该研究从临床出发,利用指襞显微镜检测指襞微血管密度和眼底OCT检测视网膜微血管密度,进一步证实了高血压患者存在微循环稀疏。并创新性地揭示内皮祖细胞CXCR4/JAK2/SIRT5信号通路异常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介导的血管生成能力下降,从而导致高血压微循环稀疏;提出线粒体功能障碍是高血压微循环稀疏的机制之一,为高血压发病机制做了重要补充。同时也为防治高血压微血管稀疏提供了新的治疗靶点和策略,对以血管病变为基础的高血压疾病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2019年10月1日,韩晶岩教授在《生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hysi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高血压微循环最新研究成果:《养血清脑丸减轻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微血管渗出和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和机理》。此研究显示,正常脑组织的毛细血管和细静脉周围很少发生水肿。血压升高时,动脉系统收缩,导致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系统的血流不畅,甚至血管闭锁。而血流不通,又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周围组织获取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不足,最终使线粒体产生的三磷酸腺苷(ATP)减少。这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缝隙连接蛋白解聚,缝隙开放,引起血管内的血浆白蛋白和水渗出到血管外。经由毛细血管、细静脉渗出的白蛋白和水,可较长时间停留在脑微血管周围。渗出到微血管外的水还会压迫微血管,加重血流不通,发生微循环的功能障碍和结构障碍。这种微循环障碍可能与临床高血压引起脑压增高、头晕、头痛密切相关。

据悉,上述研究使用作用于动脉系统的降压药依那普利(EN)、硝苯地平(NF),及在临床广泛应用于高血压头晕头痛的中成药养血清脑丸(YXQNW)。发现养血清脑丸(YXQNW)可抑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细静脉的血浆白蛋白渗出、减轻海马区微血管周围水肿、解除微血管闭锁,改善脑血流量(CBF)。降压药依那普利(EN)及硝苯地平(NF)仅可改善脑灌流量、部分减轻脑水肿。

因此,高血压的治疗,不仅要关注扩张动脉,还要关心微循环障碍,关心毛细血管和微静脉的渗出问题。对高血压进行综合治疗,控制血压的同时还需改善微血管周围组织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减少脏器损伤,改善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和头晕、失眠等临床症状。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