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中药企业分享医改“红利”

发布时间:2020-08-05 15:22:22作者:易楚斌来源:医药经济报

集采减少化药处方范围、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后代理商转做中药品种、医疗机构推行“1+X”用药模式……

中药企业分享医改“红利”


随着带量采购逐步推进和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启动,医药行业经历巨大变革,中药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集采减少处方选择


国家层面组织的带量采购第一批从“4+7”开始试行,共25个品种,第二批共33个品种,第三批网传52个品种86个品规,合计110个品种。第一批国采可节约59.88亿元,第二批国采节约医保基金300亿元以上,第三批国采节约的医保基金将会更多。

从前两批的中标情况看,平均价格降幅在55%以上,比如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用药恩替卡韦价格降幅达98.38%,降压药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幅为93.68%,治疗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吉非替尼降幅为86.62%,降糖药阿卡波糖(原研)每片0.181元,降幅超90%。

化药带量采购降价节约的医保基金为中药企业提供了空间。如非那雄胺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常用药,带量采购降价后,医生处方选择的用药范围缩小,只能从治疗效果较好的中成药品种来选择处方,这类中药品种销量会出现增长。中药企业应该抓住机会,促使医生处方习惯向“西药+中药”联合用药发展,提高用药效果,促进患者健康。


针剂代理商转做中药


5月14日,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正式落地。Insight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0日,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的化学仿制注射剂共有近33000个批准文号,涉及近800家药企,近900个品种,有456个品种生产企业数大于3个,全国市场规模达6300亿元。

一致性评价后,有3个或3个以上生产厂家的456个品种会进行带量采购,降价后节约的医保基金至少在3000亿元以上。节约下来的大量医保基金为中药品种创造空间的同时,大量代理商转做中药品种,特别是那些做针剂的“大咖”为中药品种的市场拓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降低基药中成药进院门槛


2019年10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9]47号)明确指出,要加强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和合理用药,逐步实现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二级公立医院、三级公立医院基本药物配备品种数量占比原则上分别不低于90%、80%、60%,推动各级医疗机构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1”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X”为非基本药物)用药模式,优化和规范用药结构。今年6月9日,卫健委接连下发两个文件,再次强调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用药模式。

为什么“1+X”用药模式会利好中药?来看看文件,基层医疗机构90%的品种、二级医疗机构80%的品种、三级医疗机构60%的品种必须是基药。这就意味着,基药中成药进入各级医疗机构的门槛大大降低。对于基药的使用,各级卫健委、医保局会对医疗机构进行考核。有消息称,今年基药会调整增加到1000个左右,其中,中药增加150个以上,加上685基药里的268个中药,约有420个基药中成药,受益企业达到600家以上。


国家政策重视中医中药


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大力发展中医中药的文件,从国家政策层面作出了规范指引和顶层设计,擘画了中医药事业的蓝图。

201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明确了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地位,就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作了严格的法律规定。

2018年6月,《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简化注册审批管理规定》出台,对来源于国家公布目录中的古代经典名方且无上市品种的中药复方制剂申请上市,实施简化审批。

2018年8月,国家科技部出台《关于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的指导意见》,鼓励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理论与技术方法的研究。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公布,指出用3年左右时间,筛选50个中医药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50个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等诊疗方案。

202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开发和生产、天然药物开发和生产,将中药列为重点支持项目。


“上热下冷”中药进院难


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有利于中医药事业发展,但“上热下冷”,中药进入医院太难,主要原因是二级、三级医院院长都是西医背景,他们认为,中药不是治疗性药物,是“治未病”的,是保健药,必须把有限的医保经费放在那些治疗药物。

每次药事会,临床主任不肯打中药报告,打了也通不过。召开一次药事会,院长重视中药的医院可以进三五个品种“意思意思”。有偏见的,一个中药也不进。更有甚者,一些中医院院长为西医专业“出身”,不进中成药。因此,中药进医院难成为一种常态。


地方带量采购可能性大


今年1月的全国医保工作会议上,国家医保局鼓励各省市在完成国家集采品种的基础上,进行地方带量采购。于是,各地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地方带量采购目录。如青海省的带量采购目录中就出现了中药,用量较大的痰热清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肾康注射液等赫然在列。浙江省金华市的带量采购目录里也有中药。

对于带量采购品种,国家政策的原则是“对于竞争不充分的产品不建议纳入带量采购”。但从目前各省已经出台的目录看,中成药进入地方集采为时不会太晚。特别是用量较大的中药品种,占用医保份额大、关注度高。因此,中药企业不能高枕无忧,必须密切关注国家带量采购动态,未雨绸缪。


学术推广面临尴尬


近年来,中药企业对学术推广越来越重视,多学习外资企业的做法,成立市场部、学术部,但是钱花了,效果却不佳。

一是推广效果不佳。中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广,大多数没有专门的学术推广队伍。产品的学术价值很难深度挖掘,推广方法不清晰,产品定位不准确,学术推广“照猫画虎”,没有特点,没有个性,没有效果。有些企业花了很多钱,销量却没有增长。

二是推广对象尴尬。中药产品处方90%以上来自西医,这些人也是学术推广教育的对象。但西医不懂中医理论体系,有些甚至根本不相信中药,“君臣佐使”对西医而言犹如“对牛弹琴”。最后,学术变成了客情关系维护。

三是中药循证医学缺陷。国内很多中药企业为了提高产品学术地位,花钱做循证医学,方向虽然正确,路却走偏了。首先,牵头单位仍然是中医医院,西医医生不认可试验方案;其次,花几百万元发表一篇论文,核心刊物发文虽有一定效果,但对销量起不到太大作用。因此,中药做循证临床试验,一定要由西医来设计并完成试验,得到的结果才能让西医信服。


[结束语]


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种改革措施稳步推进,除了带量采购、注射剂一致性评价落地外,MAH、DRGs、医保目录调整常态化等改革措施也在逐步落实,中药企业一定要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把挑战变成前进的动力,化危为机,走上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链接


扛起中医中药大旗 中小药店破局


随着国家“4+7”品种和执行范围不断扩大,“4+7”集采及降价幅度增大,医院药价一降再降,极大减轻了老年病、常见病患者的医药费用,初步缓解了看病难、用药贵的难题。


医院外流处方回流


当前,医院的很多常用药比社会药房便宜,很多原本跑方或处方外流的药品,患者比对院外药店的价格后,又返回医院药房买药。这样一来,院边店坐不住了,因为这些药店主要卖医院集采中标跑方的药品,进价比医院高很多倍,怎么经营。

这是一个信号,以后院边药店的日子不像以前那么好过,跑方药品没有价格优势,原本守株待兔或托关系引流的处方,随着“4+7”药品集采及医院药品“零差价”,药店出现价格倒挂的现象。如果仍像以前那样经营医院同品种药品,药店的生存优势就荡然无存,至少在进价上就已输了一着,加上房租和人工成本增加,经营就更难了。

那么,以后社会药店应该经营什么样的品种?“跟着医院走,医院的临床品种是所有药店风向标”的时代基本过去了。无论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自主承担的各项费用方面,社会药店不占任何优势,在不远的将来,在互联网药店冲击下,恐怕有一大批社会药店因为不能适应形势而被市场淘汰。

社会药店能不能挣钱,能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医药市场中生存下来?答案是肯定的,但不是每家社会药店都能够生存下来,都要经历痛苦的洗礼,严格筛选经营品种,而首先要筛掉的很可能是原来视为经典的医院品种。与医院品种形成差异化经营,这是对药店经营战略的一次挑战。


药店品种与医院互补


未来,医改的方向是“大病去医院,小病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药店”,药店对医院是一种补充。医院主要经营大品种,肯定以化药为主,救急,治疗效果快;药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要经营一般药品,可能以中成药为主,用于调养和辅助治疗。在经营和治疗方面,药店和医院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药品经营上,药店起到医院拾遗补缺的作用,那么,中成药将是药店未来的首选,不再跟随医院选择品种,最终形成药店自主经营品种的特色。

此外,药店经营还可以与中医诊所相互补充,规模较大的药店可以引入中医诊所、国医馆、中医堂。有条件的还可以自主炮制中药饮片或各种中药简方制剂,以及各种养生、美容、强身健体膏方,全面服务广大消费者,让博大精深的中医中药文化在药店发扬光大,并得到传承。这是今后中小连锁药房及大型单体药店生存发展的一条生路,也是联合中医诊所、中医堂、国医馆,弘扬中医中药文化,走出一条具有中国药店特色的多元化经营思路。

虽然当前药店受多方面冲击,日子没有以前好过,但不是没有出路,而是要找到一条适合自主创新、自我发展的新路。困境客观存在,但前途依然光明,在学习“两会”精神和抗击新冠疫情的当下,我们应该高举中医中药这面大旗,尤其是中小连锁药房和单体药店。事实上,药店有这个基础也有这个能力,有驻店医生也有中药柜台,在发挥中医师和中草药的作用时,有自己的发言权和使命感。(虞国庆)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