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疫情致欧美制剂短缺 我国原料药出口有望复苏

发布时间:2020-08-04 18:54:55作者:徐铮奎来源:医药经济报

疫情致欧美制剂短缺

我国原料药出口有望复苏


美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医药市场。由于人力成本过高、环保压力大等多种因素,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医药工业逐渐放弃低值原料药生产,改从其它国家(主要是中国)进口多种原料药产品。

目前,阿司匹林、扑热息痛之类大宗镇痛药物,维生素类,激素类,抗癌药以及青霉素、碳青霉烯类、头孢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美国基本依赖进口,在本国加工成制剂销售。据说,美国就连最常用的磺胺类药物也依赖中国出口原料药。这一模式已经成功地运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美国经济学界普遍认为:在人力成本较低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委托生产原料药,再运回美国加工成制剂,是一种优秀的经济学范例。


欧美制剂供不应求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一切。近据美国媒体报道,由于疫情在美国各州快速蔓延,全美住院病人激增几倍,医院人满为患。

病人数量暴增推动药品消耗速度大增。据美国Health Day News报道,由于美国多个州的大小医院都住满了病人,医院临床急需的148种药品,从抗生素、镇静药到滴眼药水等都供不应求。新冠肺炎并发症的治疗药品,如治疗艰难梭菌引起的急性肺炎必须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比阿培南等,治疗肠球菌感染必须的抗生素类药,治疗耐甲氧西林金葡菌感染所需药物如万古霉素等,在美国都属于紧缺药品,这些重要临床药品的原料多数来自中国出口。

据美媒报道,进口中国原料药约占美国全部进口原料药的9成左右,可见,美国制药业对中国依赖之深。由于今年年初中国国内首先爆发新冠肺炎疫情,并因此延长春节假期、推迟复工复产时间,导致中国很多原料药厂无法按时完成外国订单,加剧了美国药品供应短缺现象。由于缺乏重要原料药进口,美国各州多家制剂生产线面临“无米之炊”。

另一方面,欧洲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较严重,抗疫药品需求量大增。欧洲也是中国原料药出口的重要市场,双方长期保持良好关系,如果欧洲制药厂商需要追加原料药进口,中国有关企业自然会优先考虑,而这势必造成中国对美出口原料药延迟发货。


下半年出口数量恢复


据美媒最新报道,FDA已列出一份《163种紧缺药品清单》,其中多个药品为中国出口原料药加工而成。现罗列如下,供国内原料药出口公司参考:1.安非他命天冬氨酸盐;2.硫酸阿托品;3.头孢他啶;4.贝拉西普(冻干粉剂);5.布比卡因盐酸盐;6.葡萄糖注射液;7.双硫仑;8.碘依可酯;9.依普罗沙坦;10.荧光贴剂;11.甲磺酸吉米沙星;12.亚胺培南/西司他丁;13.盐酸利多卡因;14.洛沙平 ;15.盐酸美沙酮;16.甲基多巴;17.甲硝唑;18.纳布啡;19.制霉菌素;20.奥美沙坦;21.甲状腺素;22.吲哚洛尔;23.醋酸钾;24.盐酸异丙嗪;25.无菌滑石粉;26.小苏打;27.他克莫司;28.脑血管造影剂-锝99;29.氨枫塞唑;30.曲安奈德;31.维库溴铵;32.碳酸锂;33.二巯基丙醇;34.舍曲林;35.氨磷汀;36.塞吗洛尔。

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报道称,今年1-4月,因受新冠肺炎推迟复工等因素影响,我国出口原料药同比下降10%~20%,也有少数原料药增加出口数量。虽然国外对进口原料药的需求开始回升,但目前我国原料药出口仍受到外国港口因疫情影响而“封港”等因素制约,因为低价值的大宗原料药走海运是最佳选择。尽管我国基本所有原料药生产企业都已复工复产,但由于欧洲多国海上物流受阻,我国上半年原料药出口低于去年同期水平。

自5月起,我国原料药出口已逐渐恢复正常水平,美国因抗疫所需的原料药向中国追加订单,国内也能按时完成。故展望下半年,我国原料药出口数量有望恢复性增长,甚至超过疫情发生前的水平。


链接<<<


原料药出口随“疫”而安


最近,美国“疫闻轶事”连篇:一边是疫情加剧导致美国原料药供应短缺问题突出,一边是美国继续挥舞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的不友好政策,并酝酿启动原料药自主生产和供应保障计划。

其实,原料药进出口不应该成为国际贸易壁垒的“矛”和“盾”。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在努力保障全球原料药稳定供应。

美国是我国原料药第二大出口目的国,出口品种有270余种,主要是维生素、抗生素、解热镇痛、抗凝血剂等传统类别。2019年,我国对美国出口原料药66.54万吨,同比减少10.99%,出口均价则同比上涨了10.96%。这反映出当前中国原料药在美市场的可替代性较弱,但贸易摩擦对中美原料药贸易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随着中国原料药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高效原料药产品逐步增多,典型原料药有达托霉素、万古霉素、黄体酮、利拉鲁肽、索非布韦等高附加值类产品。

美国进口的原料药短期内很难找到具有比较优势的替代供应商。我国维生素C发酵生产具有明显的技术和成本优势,全球90%以上的维生素C来自中国;肝素主要用于抗凝血剂生产,原料来源是新鲜猪小肠,由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环境卫生以及中国生产成本优势等原因,美国放弃了这个产业源头,从中国采购肝素粗品进行下游产品加工;我国抗生素品种全、质量优、价格低,美国从我国进口抗生素较多,双方市场形成了稳定的供应关系。其中,维生素E、肝素钠和辅酶Q10等3种原料药年出口美国上亿美元。

中美医药产业具有高度互补性,我国主要向美国出口原料药,从美国进口高端药品制剂。药品直接关系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不应成为国际贸易战的互相反制手段。在国内疫情控制向好、国际疫情依然严峻、发展态势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环境下,我国原料药出口有望走出低迷,下半年恢复较好增长可期。

面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市场格局新变化,我国原料药产业运营更需居安思危,坚持随“疫”而安,更好地为各国提供质量安全、经济有效、供应稳定的原料药。一方面继续巩固我国原料药经营规模的全球竞争地位,另一方面加快提升我国原料药发展质量的国际领先水平;优化传统原料药产业链,增强绿色生产能力;加大特色原料药挖潜,增加市场盈利能力;加强高效原料药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朱军生)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