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老药新用” 为何成功率低?

发布时间:2020-07-15 16:27:38作者:路人丙来源:医药经济报

“老药新用”为何成功率低?


新冠的横空出世,令仓促应战的学术界和制药业被迫快速从已经上市或进入临床的老药中筛选可能药物。

“老药新用”有名的成功案例包括反应停、万艾可和不少中枢药物的临床意外发现,也有格列卫因为已知Kit活性而扩展到GIST的案例。

而最近多伦多大学的Edwards教授撰文称,过去20年虽然有一些“老药新用”成功案例,但都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再利用或临床的意外发现。尽管很多人在努力,但纯粹通过实验室盲筛的成功案例几乎没有。为什么?


三大技术问题


技术方面,一个原因是上市药物非常有限,目前上市的小分子药物总共不到2000个,与HTS动不动就上百万、DEL上亿化合物库不可同日而语。二是这些药物都是经过高度优化的,这是一把“双刃剑”:虽然解决了安全性、生产、剂型等关键技术问题,但选择性也是药物的核心性质;多数药物尽可能只对目标蛋白有效,尽量降低脱靶活性,所以上市药物比一般活性化合物更难“再就业”。三是盲筛(没有一定假说,只知细胞活性)很难制定可靠的开发策略(适应症、适用人群)。


专利保护难题


专利保护和侵权问题也是难题。药物还在专利期则别人无权使用;若已过专利期,如何保护也是问题。

新剂型、新剂量的保护能力有限,FDA的小分子药物数据独占期一般只有三年,NCE五年、孤儿药七年、抗生素最多加到十年。

可以看出,多数情况下,“老药新用”比新分子药物面临更短市场独占期,所以即使有一定早期数据也不一定能得到及时开发。


“神药”依然在


但是,一个疾病不能从老药中找到疗法,不等于要放弃整个“老药新用”模式。生物学太复杂了,我们多数情况下还不知道调控一个靶点的最佳治疗应用,尤其是控制主要通路的野生蛋白。最近的突出例子是GLP-1激动剂和SGLT-2抑制剂。对于SGLT-2抑制剂而言,降糖是个次要功能,缓解心衰、CKD才是其真正价值所在。

“神药”依然在。我们需要反思过去的失败。连阿司匹林、二甲双胍这样简单的药物都能不断发现新用途,我们怎么能让他汀、DPP-4抑制剂这样的高质量药物轻易“退休”呢?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