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更细更多更强,创新药新秩序大机遇

发布时间:2020-07-02 14:18:04作者:本报记者 宋一宁来源:医药经济报

从1980-2020年,四十年间中国医药产业从小到大,并正走在从大到强的道路上。在此过程中,我国创新药产业从零起步,一步一个脚印——从第一个国产1.1类创新药,到第一次实现中外双报和获批欧美上市……市场见证着国产创新药诞生和发展,也为创新药腾出更宽的道路。

微芯生物董事长鲁先平指出,“中国的医药行业正在经历蜕变:过去是非常清晰的‘跟随’模式,而后通过跟踪性的创新,对于已有适应症的药物,通过不断提高疗效和安全性,逐渐过渡到开发新的治疗领域和新的作用机制,解决新的治疗定位和患者诉求。”

市场先行 为创新药“腾笼换鸟”

在中国“新医改”元年,2009年11月30日,2009年版医保目录发布。这是自2000年第一版目录诞生和2004年第一次修订以来的第二次调整。新增补进医保目录的品种中,创新药和各类首仿药企业最为受益,如石药集团的创新药恩必普;恒瑞的顺阿曲库铵、伊立替康;人福医药的瑞芬太尼;通化东宝的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舒泰神的鼠神经生长因子等。

这次调整所释放的信号是显著、积极、影响深远的,或成为推动之后十年国产创新药的研发热潮的重要力量。业内人士指出,医保目录是企业药品市场销售的快速放量途径,对品种成长和市场格局的影响不言而喻。

2017年开始,医保目录首次以价格谈判的方式纳入创新药;2019年谈判成功的70个新增品种价格平均下降60.7%。业内人士预期,未来十年内临床急需的创新药每年有望保持25%的营收增速。从2017年医保谈判品种的销售情况看,康缘药业的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谈判价格降幅50%,但2018年销售样本量是上年同期的6.5倍;正大天晴的安罗替尼谈判价格降幅45%,2019年销售样本量是上年同期的1188倍。

可以看出,医保对于药品短时间内放量有巨大催化作用,也可帮助原研厂家加速收回成本,继而继续投入研发,形成产业的正反馈循环。

除了“以价换量”的谈判策略以外,国产创新药竞争者的存在也使得跨国药企的在中国的定价压到全球最低——PD-1单抗药便是如此。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表示,正因为国内创新药产业不断发展,才能让中国肿瘤患者对癌症新药的可及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患者在临床用药与发达国家同水准的同时,还享受了全世界最便宜的药价。

医保目录在调出疗效不明确、价格虚高、销售畸高的“重点监控目录品种”之后,超过600亿的医保资金将会被用到疗效更明确、价格更合理、创新性更高的药品中,“腾笼换鸟”成为国家鼓励新药进医保实现放量的重要战略思路。医保目录调整的步伐也在加快:2019年的目录调整8月公布,距离2017年版的医保目录仅间隔两年多时间。而2017年版的医保目录较上一版本间隔近八年时间。随着调整频率显著加快,临床价值高的创新药也更快享受到医保目录调整带来的政策红利。

锁定未来 细分赛道显光辉

在发达国家医药市场上,份额(量)占30%的创新药能够带来90%的经济收入。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市场还将以“仿创并重”的格局实现高质量品种的不断优化迭代。但创新药在其中的占比将会持续增加,创新药高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已经到来。

经过一系列产业技术整合,在市场和资本合力下,创新药产业开始萌芽和成长,尤其是2015年以来,创新药进入了“不可辜负的好时代”。

对此李宁感慨:“加入ICH和一系列药政改革,为国内创新药产业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国医药产业生态终于在2019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完全自主研发的国产创新药数量空前,而且本土创新药首次实现走出国门,医药行业终于迎来了开花结果的标志性时刻。”

在他看来,如今创新发展环境一片大好,作为生物制药企业,只有将不断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聚焦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不断推出符合中国乃至全球患者需求的产品,才能保持长期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竞争力。

不过,未来的竞争会更加深化细化。生物医药投资人、倚锋资本创始人朱晋桥指出,生命科学是个博大精深的学科,只要在一个细分赛道中做到术业有专攻,就会获得很好的收获。许多疾病难以治疗,研发过程中会面临很多困难。但只要有所成就,就会开拓一个全新的市场,率先进入的企业和产品将会获得相当广阔的发展前景。

实际上,全球药企都在紧盯一个个小的“细分赛道”,在该领域中做到最好,然后扩适应症继续拿下更多“细分赛道冠军”,并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国内创新药企业也是如此,尤其是肿瘤药,企业针对患者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不断拿下一个个小的适应症,积少成多的同时积累口碑和数据,最终汇集成一股更强大的市场力量。

资本的支持也是推动创新的强大动力,而北京文丰天济医药总经理陈庚辉认为,虽然资本市场在医药创新投资方面热情高涨,但也需要企业有真正的好项目,能够解决目前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的项目,才能得到青睐。具有竞争力的创新药企业会有更多机会,强者愈强。

在鲁先平看来,无论是核心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还是规模创新,中国医药产业都与20年前大不相同。“未来,国产药的进口替代或者是First-in-class新药和治疗手段的应用,将是中国医药企业的最大机遇。”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