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重逢、检阅,在IO奔流之际

发布时间:2020-07-01 17:22:45作者:王建新(健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来源:医药经济报

四十年前,是我大学生涯的最后阶段。作为最勤奋的一代大学生,所有人都沉浸在紧张的学习和考试中,很少人会有时间考虑毕业后的事。“到哪里、干什么”虽然都还是未知数,但每个人都怀有自己美好的憧憬。正像曾经极为流行的一首歌唱的那样,大家都在相约二十年后的重逢和检阅。

这批大学生也许没有想到,二十年一晃而过,到今天已经是第二个“二十年”了。在这40年里,每个人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情况下走过了一条独特的道路,去了不同的地方,干了不同的工作,承担了不同的责任。

如果总结这过去40年的人生路,“在哪里、干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像在学校里一样,付出了努力,交上了一份满意的试卷,这份试卷是否对得起你付出的青春!

这样回顾过去有点伤感,但事实上,无论高潮还是低谷,也许正是这种繁忙的工作和生活,才让你忘却了时间。当你有一天再次看到射进窗口的阳光,才发现原来你的脸、你的头发都写满了时间的记录。

肿瘤免疫(IO)治疗这个概念像暗流一样,也已经涌动了至少40年。一些属于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产品(如抗肿瘤单抗)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免疫细胞治疗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

而这个领域真正成为奔流的大河,却是在2014年初,当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开始显示出临床疗效。这些结果第一次让我们看到彻底治愈肿瘤的可能,从而颠覆了很多人对肿瘤治疗的认知。

80年代:“首触”科雷

“肿瘤免疫之父”激励很多后浪

我对于肿瘤免疫治疗的兴趣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结束博士后研究后,我非常有幸加入了一家刚刚从澳洲国家研究所分离出来的创业公司。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治疗性肿瘤疫苗。参加这项研究让我有机会重温近百年来的肿瘤免疫治疗发展史,并第一次接触到像“科雷疫苗”这样时代穿越的故事。

其中,最激励我的并非这样一个产品,而是科雷医生严谨的研究态度以及在被主流压抑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研究工作的精神。科雷医生本人并没有看到今天免疫治疗的发展,也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在去世近80年后被誉为“肿瘤免疫之父”。

但是,科雷的努力和成果激励了很多“后浪”,其中包括他女儿成立的美国肿瘤研究所(Cancer Research Institute, CRI)以及肿瘤免疫治疗界的最高奖“科雷奖”(William B. Coley Award)。著名的华人肿瘤免疫科学家陈列平博士就因为他所开展的有关PD-1的临床工作获得2014年“科雷奖”。

90中-00中:“直接杀伤”时代

IO被拒绝、走弯路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转到美国凯龙公司工作,研究工作也转为小分子肿瘤靶点药物的研发。虽然依旧在肿瘤领域,但研究方向却重回“杀伤”思路。在“科雷疫苗”退出市场后,整个肿瘤治疗新药研发一直被“直接杀伤”策略独占,以至于其后几代的肿瘤药物研究人员都很难跳出这样一个禁圈。

2006年在转入诺华后,我再次提出要注意免疫治疗方向,但这种建议被“非直接杀伤”的原因而拒绝了。我所交流的都是在肿瘤药物研究方面非常有经验和学术地位的研究人员,这说明要让优秀的科学家跳出常规思维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今天,肿瘤免疫治疗似乎成为一种“想当然”的事,但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大成功之前,由于人为画的一个圈,我们已经走了许多弯路!

2008-2012年:IO爆发前十年

坚持、上下求索、回国创业

科学发展需要扎实的功力,但也更需要有想象力,以及一种坚持不懈“上下求索之”的精神。最近在整理过去的资料时,我找到2008发表的一期《国际医药动态杂志》(Trends in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BI)。这是我担任主编的一份杂志,由数个北美华人生物医药协会主办。

2008年的这一期专注在当时知者甚少的“肿瘤免疫治疗”上。组织这样一期杂志自然是因为我自己的坚持,也因为得到朋友的支持。在小分子抗肿瘤药物依然不可动摇的情况下,我们这些人都不曾想到,10年后肿瘤免疫治疗会成为这样一个浩浩荡荡的世界主流。回顾这样一段历史,依然感慨万千。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确实走向了一个正确的方向。

2012年,一家以成人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为主要研发方向的公司在江苏南通成立了。这家公司的研发线既包括抗病毒治疗性疫苗,也包括抗肿瘤治疗性疫苗。这些产品在当时都是很多人闻所未闻的,自然也没有得到很多资金方面的资助。但是,我们就是这样坚毅地起步了!

2018年,我们又成立了专注于治疗性肿瘤疫苗的公司“欣生元”。这家公司目前有两个临床在申报之中。

2014年:与《医药经济报》初遇

IO大幕刚刚揭开

《医药经济报》和我们一样,也走过了40年。我很早就知道这份报纸的存在和它在中国医药经济界的影响力,但真正与《医药经济报》合作,却是从2014年开始,也正是那时,肿瘤免疫治疗的大幕刚刚揭开。

也正是在肿瘤免疫治疗方面的经历,促成了我与《医药经济报》的长期合作。从开始的《免疫大讲堂》,到现在话题更加广泛的《新视角》,至今转眼已有六年时间了。而我收集的专栏文章也已出版了3本专题册子。

今年以来,我们的话题更加集中于新冠病毒流行以及围绕新冠肺炎的免疫问题。这次突如其来的世纪性全球病毒大流行再次提醒我们,免疫功能是我们抵御外缘性和内源性敌人最后的“长城”。

结语<<<

回顾这飞逝而过的40年,我不知道是否完成了一张让我的老师们满意的考卷,但我做到了不断地追求创新。细想来,这种创新的欲望和动力源自于童年时就有的那种对世界和科学的好奇心。一位哲人说过,即使活到300岁,也应该保持一半的童心。我希望40年后的《医药经济报》,也能保持她创业时那种也许是非常天真的初心。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