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用笔之利器,切中医改要义

发布时间:2020-06-29 17:26:24作者:黎东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来源:医药经济报

自从2016年9月在《医药经济报》“思享家”版面发表第一篇专栏约稿以来,不知不觉已近4年。截止目前,我在本报发表了近50篇文章,内容都是有关新医改的热点,也可以说,我与《医药经济报》结下了深深的医改情缘。

关注基层医改

在众多的医改问题中,我十分关注基层医改。翻开记忆,我在本报的“首秀”题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该文章一经推出,我的一位学生很快给我留言,感谢我当年在课堂上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超前”分析。后经了解,原来该同学毕业后在某三级医院做管理,应聘时考官问了她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看法,我在课堂上的分析给她的应聘带来非常大的帮助。

当年之所以写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方面的文章,是觉得分级诊疗制度本身是个好制度,但要建成有效的制度绝非一时之功,这是长期的、自然而然的结果。事实上,自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各级部门十分重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的有效建成还亟待完善,因此就写下《分级诊疗,目标丰满,现实骨感》,进一步阐述基层医疗机构之所以吸引不了患者,硬件不足固然是原因,但软实力的欠缺才是根本。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在中国式解决之道中,“三医联动”的确是一大妙招,“三医”是我国医改的核心内容,但离向健康这个大方面过渡还有距离。疾病是可以预防的,但围绕着“已病”进行改革,费用问题是任何国家都难以解决的。同时,由于“三医”所涉及的相关主体众多,尽管各级政府政策频出,但“三医”之间还在不断博弈。

记得一位在三甲医院医保部门工作的学生曾向我诉苦,说自己经常遭遇上级医保部门、医生、病人的“不满”,医保要控费,医生很容易踩控费红线,患者则抱怨自费项目和药品太多,看病还是贵……如何看待“三医”难联动问题?我连续发表了《如何提高医保控费效果》《北京新医改后,看病还贵吗?》《建动态调整机制,求多方共赢答案》《重塑各方利益共同体才是最大的保障》等系列文章,试图寻找破题解药。特别是在《重塑各方利益共同体才是最大的保障》一文中指出,要解决“三医”不联动的顽疾,重塑各方利益共同体是良策。

探寻医疗服务价格形成的科学机理

医改必须正视的突出问题之一是医务人员的收入。如果用当下流行的“地摊经济”的理念去思考,部分医生下班后去摆地摊增加收入或许并不是“奇闻”。如何从理论的角度去思考医务人员的劳务价格?

为此,我写下《医院收取医事服务费合理吗?》《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广东实践》《医疗服务价格形成的科学机理》等文章,表示如果要提高医务人员的劳务价格,单靠“腾笼换鸟”式的政策调整还不够。广东省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做了许多探讨,福建三明和深圳医生的年薪制曾被津津乐道,但全国各地差异性很大,年薪制不一定在各地都适用。广州市花都区的乡村医生年平均收入高也曾羡煞旁人,但全国又有多少地方能做到?因此,找到医疗服务价格形成的科学机理才是硬道理。

新医改进入深水区,各方面问题的解决和探索也更深入。希望我的文字能伴随新医改的脚步,更加切中改革要义,用笔之利器,继续助力医改进程。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