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选择远方,风雨兼程

发布时间:2020-06-29 17:23:39作者:刘卉 马飞 张蓝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无论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老字号药企,还是近几年崭露头角的创新药企,无不坚守初心,多年如一日,勤练内功,一步一个脚印,向着远方坚定前行!


QQ图片20200629171753.jpg

40年中国医药行业的巨大改变,正是几代医药人为之拼搏的梦想、点滴奋斗的累积。他们亲历这段时光,是时代的创造者,也是见证者。

站在2020的肩膀上回望自己的40岁,步长制药总裁赵超坦言,那是一段非常值得记忆的岁月。

忆往昔峥嵘岁月

受益多项国家政策,中国医药行业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而新医改贯穿了全年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进程,这不仅使中国医药行业在金融危机大背景萧条的情况下屹立不倒,还使中国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

而历史发生转折时,往往波澜不惊。虽然经历金融危机,中国的医药行业依然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2009年,中国医药产值首次突破一万亿元,从重点子行业来看,中成药、生物制剂、医疗器械和卫生材料工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传统中药在整个医药产业中占据相对重要的地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五大医药市场。

2004-2008年间,正是步长制药实施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中药现代化、市场国际化,第六、七、八、九、十事业部相继成立,“步长脑心通”“倍通丹红”等产品进入国家医保,步长制药在百强制药榜单上的排名也不断提升……

这段时期,企业蓬勃发展,企业家亦不忘社会责任。赵超回忆说,“2008年,赵步长教授与我同时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这是一份殊荣,更是沉甸甸的责任。从那时起,我们就为医药产业发展、为中医药的发展建言献策,期望把中医药特色优势转化为国家优势,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

看今朝创新蓝图

走过了埋头苦干的创业发展阶段,未来又该如何创新?

赵超为步长制药绘制了蓝图。首先还是要坚持守正创新,此次中医药在新冠肺炎诊疗中受到力推的背后,是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我们将以传承为根基,以创新为动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推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全球对中医药的认知和文化认同。”

此外,步长制药将对已经上市的品种保持持续的研发力量,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亦需持续进行,以挖掘已有产品潜力、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与此同时,要加速“三个转换”进军新领域——快速实施“从销售型向科研型转换”“从天然药向全医药产业链转换”“从本土化向全球化转换”,在继续保持专利中药龙头企业地位的基础上,迅速向生物制药、疫苗等高科技医药产业扩张。与此同时,加速推进全医药产业链的布局,在全球化布局中,公司将加大对生物制药的投入。关注缓控释化学药物和高端生物制药、疫苗的研发和国内首仿,为公司创造新的利润来源,提高核心竞争力。

无论是对中药的再开发与创新,还是对于生物制药前景的看好,对于步长而言,这都将是一场全新的征程。在赵超看来,转型升级的关口,危难与机遇并存,信心是最好的“疫苗”。从危机中看到新机遇、抓住新机会、做出新调整,才能使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强,从而推动产业、社会和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刘卉)


QQ图片20200629171818.jpg

5月31日,复宏汉霖联合合作伙伴Accord共同宣布,“中国籍”注射用曲妥珠单抗HLX02在欧盟获准上市销售。中国的生物类似药首次通过国际公认的最权威和严谨的欧盟GMP认证,不仅在近30个成员国之间彼此互认共享,同时也可与美国、加拿大等签订互认协议的国家共享核查结果,这是国产生物类似药登陆国际市场具有里程碑历史意义的事件。中国生物药在全球的行业地位大幅提升。

十年磨一剑

这不是侥幸所得,而是通过长年累月的积累取得的成果。全球数千家药厂,但有能力拿到欧盟生物类似药上市资格的企业目前只有7家左右。复宏汉霖做到了,并成为这个精英俱乐部的一员。这非常不容易,原因在于过去欧美规范市场对中国药品尤其是生物药多抱存疑态度,因为生物类似药生产过程复杂,产品质量与生产过程的稳定性、质量的严格管控密切相关。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影响到生物类似药的质量,影响产品疗效和安全性。而严谨的质量管理体系从无到有再达到国际标准,可谓十年如一日。

复宏汉霖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刘世高表示,“最近几年,我们不断改进,2017年起邀请外部专家做的mock audit(模拟审计)已超过30次,大大小小的发现项及整改项目累计超过500个。”在“持续改进”这一质量文化的熏陶下,公司的GMP体系脱胎换骨。“中国籍”曲妥珠单抗终于获得欧盟检察官的认可,这足以从侧面反映出复宏汉霖质量管理体系的高效与严谨。

尖端人才需求

刘世高说,这种“从0到1”的过程是最艰难的,“1到无穷大”都只是在做增量。未来生物医药的发展,有三点很重要:一是在投资环境日渐认可生物类似药创新的背景下,企业有没有创新能力的高端国际人才很关键,这是所有创新的原点和动力源。二是要善于与各国药监部门合作,尤其是做原创性生物药,监管部门也没接触过,只有与监管部门保持良性沟通,设计出最优的临床方案,才能让产品快速进入市场。三是要做好风险管控,甚至早期就可以邀请资方参与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从2010年创业至今,十年磨一剑。我们认为,生物药的创新仍需通过“先仿后创,仿创结合;先走进高端市场再拓展新兴市场”的策略推进。这样才能形成规模效应,形成科学、合规的全球供应链创新能力。

我们有欧盟的质量标准,中国的成本相对较低,加上中国市场足够大,即便开发30%的市场份额就比韩国一个国家的市场都要大,做好本国市场就足以摊薄成本,这是中国生物类似药的先天优势。过去中国生物药起步较晚,财务资源没有跨国药企充裕,但十年的沉淀,在下一波生物药专利到期潮之际,我们与国际领先生物公司进入市场的时间劣势就不存在了。

而要建立合乎国际标准的体系需要各个环节都有高尖端的国际化人才,这是生物药企业最大的挑战。(马飞)


QQ图片20200629171842.jpg

岁月以它自己的方式持续改变着市场生态和文化内涵,赋予“中华老字号”全新的价值,让传统品牌永葆生命力。

青春密码

福牌阿胶,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传承、制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中华老字号,用一张张驴皮、一块块阿胶铭刻岁月速度,几代人用年华堆积记录着中医药产业行迹的镜像。

“中华老字号是对精湛工艺的执着坚守,是历经时代洗礼经久不衰的文化传承。”福胶集团总裁杨铧表示。

与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山东福胶集团,在2020年将迎来建厂70周年。70年来福胶集团之所以能保持行业领先地位,靠的正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也是中华老字号焕发勃勃生机的“青春密码”。

自1950年建厂以来,福胶集团传承5000年阿胶制作技艺,不断探索实践阿胶生产现代化之路,砥砺耕耘40年,将中医药工业由1.0时代升级为2.0时代: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制定了阿胶操作规程,无序手工作坊进化到标准化流水线作业;上世纪80年代第一个制定了阿胶国家标准,将传统黑笨粗的中药生产进化到精准度量;上世纪90年代第一个研制自动化化胶罐、熬胶锅。

创新灵魂

进入新世纪,市场环境瞬息万变,80后成为新时代主力消费群体,千禧一代、Z世代逐渐成长为不容小觑的消费引擎,消费主体代际更迭快速。福牌阿胶在行业内首创阿胶煎膏个性化定制养生服务,解决了一直困扰行业的服用难题,同时配以阿胶文化培训和巡展,向公众系统推广养生理念。

杨铧指出,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以大数据洞察消费动向,围绕技术创新驱动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商业模式快速、精准匹配消费市场的动态变化。“消费观念改变直接带动福牌阿胶销量井喷式增长,凭借阿胶煎膏个性化定制养生服务,福牌阿胶一举改变了三大消费误区:只有女人才能吃阿胶、只有冬天才能吃阿胶、只有江浙沪地区才能吃阿胶。”

近年来,福牌阿胶着手用智慧智造思维进行战略布局,构建起以智慧生产、智慧管理、智慧运营、智慧终端大健康生态圈的顶层设计架构。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及各类人工智能手段推动集团产业向横向扩张、向纵向延伸,形成了以阿胶产业为核心,涵盖中药饮片生产、中药颗粒生产、中药材种植加工、康养器械研发制造,电商、新零售、社群营销、线下门店等多平台协同,医药制造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养老健康产业集群式发展的全产业链布局。

践行智慧智造的战略规划,实施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是杨铧这位年轻企业家对中华老字号全新的价值追求。“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对国宝贡胶品质孜孜不倦的探索,是‘为健康努力每一天’的初心使命,是福牌阿胶创新的灵魂。”(张蓝飞)


QQ图片20200629171903.jpg

1999年10月1日,时值世纪之交,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世纪大阅兵”。观礼台上,来自“1999年硅谷留美博士企业家合作团”的25位年轻科学家并不引人注目。然而,这些人绝非泛泛之辈,全部在硅谷从事互联网、电子科技和生物医药等高科技行业,担任公司总裁、副总裁、高级工程师、资深科学家等。

影响更为深远的是,这些人都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技术项目和创业意向,在国庆阅兵之后的几年内悉数回国。这些人当中,除了最年轻的李彦宏、邓中翰等,彼时在吉利德担任资深科学家的张健存也是其中之一。

归国,因为梦想

那一年,张健存35岁,在吉利德已经工作了8年,作为核苷类药物、抗病毒药物领域的资深专家,参与了反义核酸药物以及多款小分子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工作。

深受硅谷“创新、冒险”氛围感染,2002年,几近不惑之年的张健存选择归国,希望能够在药物研发领域发挥自己的专长,做出满足中国患者临床需求的创新药。不过,刚刚回到国内后他发现,虽然国内有对创新药物的需求,但仍缺乏创新药物的研发环境。

21世纪初,中国拥有超过7000家制药企业,制剂生产能力全球第一,原料药生产能力全球第二,但产业“大而不强”,核心原因在于长期依靠低水平价格竞争,通过粗暴带金销售取代创新研发;此外,众多新药研发机构,包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产业转化资源基本集中于仿制药。

张健存告诉记者,政策法规层面,彼时国家药监局刚刚从国家经济委员会下属的国家医药管理局独立出来,《药品管理法》初步完成第一次修订,在创新药监管体系方面还不够成熟。“更为关键的是,创新药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当时投资机构和医药企业仍处在‘野蛮生长’时期,资本生态对于创新药物研发还不够关注。”

跨越,拥抱新时代

2005年,中国科学院组建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张健存来到广州,8年之后与一批有多年国际产业化经验的人士一起,成立了广州市恒诺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从早期的核苷原料药项目入手开始创业,多年来持续优化研发布局,构建了涵盖抗病毒药物、中枢神经药物以及抗纤维化药物的创新药管线。

张健存认为,创新型医药公司的自身创新能力是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把创新药研发标准提升到能够与国际最尖端产品竞争的水平才可以保证未来市场。

“随着恒诺康不断发展壮大,现在已经跨过了最艰难的阶段,围绕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公司全面聚焦创新药研发,并且启动了生产基地建设,为将来临床试验药物生产和上市产品商业化生产夯实基础。”(张蓝飞)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