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新药研发,波涛汹涌

发布时间:2020-06-29 17:14:35作者:张松 宋一宁来源:医药经济报

过去40年里,中国已逐步登上世界创新的大舞台。在诸多领域,中国开始了从“复制欧美”到“中国智造”的征程。中国的创新之路,正在开启一个新的纪元。

而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原创药的研发,工作量就像大海捞针一样,两千个分子,就会形成三万六千个数据点,对一组靶点筛选一次,就要进行三十万次的试验......中国医药创新离第一梯队还有多远?中国医药将会引领世界的创新吗?未来,我们将在哪些领域爆发有中国特色的创新?

回答这些问题,这些掀起创新药产业大潮的创新药企掌舵人,作为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和变革的亲历者与见证者,将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QQ图片20200629171013.jpg

乘着改革春风,掀起创新药产业大潮的创新药企,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和变革的亲历者与见证者。改革开放转眼间已走过40多个年头,面对时光荏苒,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不禁感慨:“我们每个人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因为改革开放,我才有机会上大学,有机会走出国门,有机会回来创业。没有改革开放,创新和创业都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丁列明在1992年前往美国留学,于1997年首次回国。“时隔5年,我深刻感受到国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我还在美国当医生,但时刻都盼望着能回到祖国怀抱,用自己的学识报效祖国。”在2002年夏天,丁列明回国的契机来临。“我们初创团队当时设计合成的一款靶向药物获得了出色的实验室数据,但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业界素有10年时间、10亿美元的‘双十’之说。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在美国完成其开发并上市的全过程,充其量只能在取得某个阶段性成果后,找个大药企,卖个好价钱。”

在对下一步如何开发药物展开讨论时,丁列明团队自然想到了回国。彼时在国内,靶向抗癌药领域仍是一片空白,尚无上市产品,也未有药企进行开发。经过讨论,团队很快形成共识:“回国创业,让中国患者有自己的抗癌药!”2002年8月13日,丁列明记忆犹新:“在美国阿肯色州小石城机场,我带着创新药项目登上泛美航空的班机回国。从一开始,我就做好全职回国的准备,放弃了经过10年打拼已然实现的‘美国梦’,选择了艰难且充满未知的新药研发之路。”

丁列明和创业伙伴王印祥博士在杭州创办了贝达药业,并在北京设立新药研发中心,经近十年艰苦攻关,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靶向抗癌创新药——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在2011年6月,埃克替尼获得新药证书,一举填补国内空白,打破进口药垄断。埃克替尼的成功研制代表着中国医药行业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转折。

在2019年,埃克替尼作为常规纳入品种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惠及更多患者。此外,埃克替尼在市场终端的亮眼表现也进一步佐证了自身的临床价值。根据贝达药业财报,埃克替尼在2019年销量继续高速增长,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较2018年增长24.28%,累计销售突破80亿元。丁列明介绍道:“埃克替尼如今已经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第一个中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药、第一个以品牌药为阳性对照的注册临床研究、第一个在疗效与安全性综合指标上超过进口对照药的国产药、第一个入选国际新药研发年度报告的中国新药、第一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化学创新药。”与此同时,埃克替尼还获得了中国工业大奖、中国专利金奖等奖项,并且入选“十二五”重大科技成果展,成为中国医药创新的标志性成果。

埃克替尼的成功并非偶然,它不仅是丁列明研究团队“十年磨一剑”的钻研探索,更是改革开放这一时代所孕育的优质产物。回顾贝达药业在中国医药产业变革中的发展历程,丁列明表示:“我们深感庆幸,因为改革开放,中国的高速发展为高科技创新打下了良好基础。也正由于国家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与发展,我们才有机会回来重新创新创业。可以说,正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我们才做成了在美国做不到的事情,实现了创新创业的‘中国梦’。”(张松)


QQ图片20200629171117.jpg

回想起40岁那年,深圳微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鲁先平的目光深远,仿佛看到了创业初期的自己。“2003年时我40岁。那时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很长的一段时期,也取得了不小的发展成果。但当时中国的医药产业还处于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我们的生物医药领域尤其是创新药领域发展滞后,政策、人才、资本、经验、技术等方面都存在很多不足。”

“2001年,我和几位海归博士回国,共同创立了微芯生物。”鲁先平谈到。2001年,正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那一年,从那以后,国际化的风潮吹遍大江南北,国外的新技术、新产品源源不断流入中国内地,风正在吹。

当大部分国内药企都在忙着做仿制药时,微芯生物毅然选择走原创药道路。“2002年,我们成功构建了国际先进的‘基于化学基因组学的集成式药物发现与早期评价平台’核心技术体系,并首次发现西达本胺这一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和西格列他钠这一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全激动剂。”

那一年,鲁先平39岁,次年,在他40岁时,西达本胺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了临床前评价阶段。“记得是在春节前后,在距离‘化学基因组学平台’构建完成不过1年的时间,西达本胺就进入了临床前评价阶段,这种速度当时在国际上也是极为罕见。”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原创药的研发,工作量就像大海捞针一样,两千个分子,就会形成三万六千个数据点,对一组靶点筛选一次,就要进行三十万次的试验。鲁先平谈到:“我记得当时,美国制药企业研究发现了一类网状分子,对于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很好,而我们发现的是一类线性的分子,它具有更独特的生物学作用,可能带来革命性的临床治疗前景,是跟风还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当时争论非常大,几个科学带头人包括我在内,每天查阅大量的资料,实验室里筛选各种实验数据,论证、推翻、再论证,有时候大家讨论着,不知不觉就天亮了。这个新分子也就是现在大家熟知的中国首个原创化学新药西达本胺。当年我们又与美国FDA下属国家毒理研究中心签署了开发药物毒理基因组学应用软件的交叉转让协议,这使得微芯生物成为当时中国药企里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2014年,西达本胺作为中国首个原创化学新药获批上市,这是由微芯生物自主研发的全新分子体、国际上首个口服剂型亚型选择性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国家1.1类新药,成功见证了中国仿制药到中国创新药的开端和发展。

2018年西达本胺作为代表“中国医药产业从仿制到创新转型”的典范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2019年微芯生物成为中国首家登陆科创板的创新药企……鲁先平认为,它们是微芯生物的“高光”时刻,在未来也必定会成为微芯生物发展历史上的一个个经典片段。

2017年西达本胺降价进医保,成为中国有史以来以最短时间纳入医保的药品。鲁先平作为科学家,看到了中国医药市场宏观环境在不断改善:“国家在努力实现全面医保,设立医疗保障局解决老龄化健康需求。对于跨国企业的新药,也不断有新政策鼓励进来。”

回顾中国医药市场的变化,中国制药从“无”到“有”,从以仿制为主走向仿创结合,这才有了新药的诞生。一致性评价、“两票制”、国家药价谈判、加速抗癌药准入等都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这些政策的落地无不显示着中国制药产业体系的变化。开发原创新药是鲁先平自微芯生物成立以来便一直遵循的做药理念,而在新时期以创新为驱动的医药政策体系下,鲁先平更致力于将西达本胺的成功模式继续复制下去。

“作为60后,我见证了祖国通过40年改革开放在很多领域的飞速发展。作为一名医药行业从业者,我有幸成为行业里乘风破浪前行的参与者。我所经历的最值得回忆的时刻,我想那是微芯生物奋斗历程中取得的创造性成就与祖国医药产业改革发展实现同频共振的时刻。”(宋一宁)


QQ图片20200629171209.jpg

2003年不是一个平凡的年份。这一年,SARS病毒肆虐全球,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对于公共卫生防疫体系的第一次巨大挑战。北京文丰天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庚辉博士回忆起这一年的光景,依旧感慨良深。

“那一年,我国遭遇SARS疫情并成功防控,让公共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大大提高了对新药研制的关注度,医药行业开始步入快速上升期。当时,全社会对疫苗和治疗SARS病毒感染的特效新药的渴望程度,使得新药研发的投资如同‘坐直升飞机似的’大幅度提升,加上政策红利,直接拉动了抗SARS病毒药物筛选、疫苗开发等相关研究,同时,对其他疾患的治疗新药研究也活跃起来。”

对于他自己来说,这一年也意味着人生和事业中的巨大转折点:“这一年,我40岁,回国创业而创建的深圳天济药业有限公司,刚刚起步。”

2003年,是生物科技兴起带来创新药研发格局变化之年。全球范围内具有创新实力的小药企迅速崛起,行业迭代加速。这一年,我国海归纷纷成立创新型药企,创新药研发蓄势待发,其中部分企业和产品今天成为我国制药业的明星企业和新药。

“我带领深圳天济药业团队着手研制一种治疗银屑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化合物。在那个时候,银屑病(俗称牛皮癣)被称为‘不死癌症’,是医学界的全球性难题。没有很好的治疗用药,电线杆和各种广告牌上治疗银屑病的‘祖转秘方’是当时的一道风景。”

陈庚辉所带领的团队研究的是全新非激素小分子化合物,作为全球首个治疗性芳香烃受体调节剂(TAMA),采用外用药方式能通过影响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包括TNF-α,IL17, CCL20等)发挥治疗作用,在银屑病、特异性皮炎(湿疹)等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

回顾创业之路,陈庚辉讲出其中辛苦滋味:“当时,我们面临的挑战非常多。我在加拿大有创建和管理上市公司的经验,但回国创业一切必须从头开始,新药研制的资金、团队、合作伙伴等都要重新筹集、磨合。更重要的是研制源头创新药物,对所涉及的政策、法规、理念、认识等都有突破固有观念和打破常规框架的创新提升要求。”

药做出来了,起名也成为不得不考量的问题:“当时国内新药研制法规多是围绕仿制药来制定的,给这一全新化合物起名这个小事,就变成了大问题。这一全新化合物在申请专利、课题时,我们先起了个中文名称‘苯烯莫德’。为了符合当时临床申请的技术要求我们不得不定了英文名称‘Benvitimod’。后来注册上市,国家药典委又根据这个英文名字确定其中文名称为‘本维莫德’。”

非常幸运,他们成功了——经过10多年的艰辛探索和跑马拉松式的坚持,2019年5月29日,本维莫德获得了国家药监局的1类新药证书,成为全球银屑病外用药治疗30多年来的重大突破,全球首创(first-in-class),中国造——这一刻,陈庚辉出国深造的初心“研制世界上最好的药,让中国人最先享用”终于开花结果。

本维莫德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十二五”、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2019年5月,国家1类创新药本维莫德乳膏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优先审批程序批准上市。次月,本维莫德乳膏的全球首张处方近日在北大人民医院开出——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国家1类新药,本维莫德的处方开出意义重大,是我国新药开发高速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

陈庚辉提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张建中教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本维莫德上市会上表示本维莫德的横空出世,代表了我国银屑病治疗的科技水平,成为全球银屑病治疗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式药品将“外不治癣”的帽子扔到太平洋里去了。

“回看照片,我40岁在深圳创业的时候,还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学者,一头扎进了科研理想之中;现在拿到这支全球首创的新药时,我已然成了‘小老头’。峥嵘岁月,逐梦前行,我有幸见证和参与了中国成为制药大国,并向制药强国迈进的历史进程,仍将延续40岁时候的梦想,继续与团队一起潜心研制创新药,相信很快会有更多的创新药成果惠及人类的健康。”

(宋一宁)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