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所有将来,皆是可盼

发布时间:2020-06-28 16:48:25作者:张蓝飞 李蕴明 张松来源:医药经济报

2020年,国家带量采购、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常态化,MAH制度、注射剂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落地,医保在线支付破冰,药代备案制、DRG改革进阶……流年笑掷,未来可期。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你我都是参与者,你我都是见证者,你我都是同行者


QQ图片20200628164823.jpg

时代记录纸上,力量蕴于字间。相守14600多个日日夜夜,诞生于1980年的《医药经济报》,40年来记录着成功,也关心着失败,感受着产业内每一个人肩负的责任,心系着那份亘古不变的济世情怀。

NMP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所长林建宁在采访中表示,40载峥嵘岁月,整个医药产业从稚嫩走向成熟,《医药经济报》作为历史进程的见证者,不仅深度参与到产业发展全过程,并且在引导行业进步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蹒跚学步走向成熟

作为中国医药领域的专业媒体,《医药经济报》始终把“做医药健康产业的脑袋和良心”作为宗旨,致力于“用专家办报的思想办出一份覆盖医药产业整个价值链的主流精品报纸”,做行业信息、数据情报的权威提供者与市场趋势分析者。

林建宁指出,如果把医药产业比喻成一艘乘风破浪的航船,产业媒体就是一座灯塔,媒体人就是灯塔的守护者。“‘脑袋’就是智慧贡献,‘良心’就是客观公道!深入研究和剖析产业发展问题,精准传递政策和市场信息,《医药经济报》持续引导产业走向规范化道路。” 

曾经过往,皆为序章。一条条政策、一轮轮医改、一项项飞检、一个个审批、一款款产品、一张张处方、一家家企业、一次次并购……中国医药产业从零起步,转型升级画卷次第展开。

从“缺医少药”的计划经济,到“全球新药”的国际接轨,时光匆匆恍如昨日;从《药品管理法》、GMP、GSP等顶层政策法规改变产业链,到一致性评价、审评审批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调整等实践落地深化挺进,未来生态清晰可见。

毫无疑问,中国医药产业40年是蹒跚学步逐渐走向成熟的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到千禧之年的20年,走过短缺经济时期,经历“野蛮生长”时代,医药产业从无到有;2000年之后的20年,则是“从乱到治”时代,医药产业从无序竞争逐步走向有序发展道路,工业、商业、零售板块的市场规范化程度得到极大提升。

林建宁认为,40年来医药行业从粗放式发展逐步走向专业和专注。“工业板块,从传统拼广告、拼费用,逐步转向拼创新力、拼规模成本;商业板块,传统的走票、过票模式,‘两票制+营改增’之后已经瓦解,大商业大配送或精细化学术推广是趋势;零售板块,大连锁将进一步攻城略地,小连锁逐步消亡,电商带来的新冲击则值得产业关注。”

不懈追求价值本源

数十年世界瞩目的经济发展“急行军”,中国医药产业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和国际接轨。自工业生产顺延商业零售,行业价值链条从每一家企业、每一款产品,直抵千家万户,落在患者的健康所系生命相托。

林建宁表示,医药行业对于人类健康的贡献,这份价值追求始终如一。“虽然医药行业一直都是受政策影响很大的细分领域,企业必须快速应对和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但是,遇到大灾大难,医药产业链每一个人都会义无反顾逆行而上,围绕临床诊疗和公共卫生需求,为公众的健康和生命负责,这份‘大爱’值得褒奖。”

凡是将来,皆为可盼。共同见证波澜壮阔的时代,共同期待产业腾飞的瞬间,在值得铭记的转型升级叙事中,《医药经济报》记住了一张张面孔,他们或主政一方披荆斩棘,或沉浮商海掘金四方,或扎根学术探索创新,无不体现出“以患者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

从院内药品处方流转,到线上诊疗放开医保支付闸门,公众购药需求得到持续回应;从零售药店开启“24小时”便民服务,到带量采购院内院外同价,零售终端不断直击公众用药痛点;从2003年“非典”肆虐,到2020年“新冠”突袭,公共医疗卫生领域的国家政策和投入持续加大,公众健康意识大幅提升。

林建宁认为,未来二十年中国医药产业将真正进入“凤凰涅槃”,药械产品如果没有真正解决患者的问题,无法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企业必将无法长久发展。“医药产业刚刚迈进高质量发展阶段,仿制药将进入和国际接轨的微利时代,以创新为主导将是产业未来发展主流,中医药将得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医药商业市场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线上线下医药零售市场也将迎来全新变革。”

医药产业正在不断回归价值本源,这份“不惑”的行业追求趋势渐显。历经产业40年,《医药经济报》不惑于年龄、不惑于历史,面对产业转型挑战,《医药经济报》不惑于创新、不惑于探索,期许产业光辉明天,《医药经济报》不惑于追求、不惑于未来。(张蓝飞)


QQ图片20200628165045.jpg

今年是《医药经济报》创刊40周年,也是伴随医药产业改革开放的40年。

改革开放40年来,经过几代医药人的不懈努力,我国已彻底告别缺医少药的年代。经过长时间的历史积累与经验沉淀,如今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已从1978年的73亿元跃升到现在的3万亿元,药品品种、数量和质量已基本满足国内需求,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融入国际医药大市场。

产业的健康发展,既离不开良好政策环境的鼓励、支持和引导,也离不开从业人员不断攻艰克难,提升产业实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医药产业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取得了一大批科技成果,产生了不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创造了很多市场奇迹,建立了比较完备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和重大疾病防疫物资供应保障体系,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医药产业高速发展和药品监管逐步强化的发展之路。

《医药经济报》为这个医药产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中国医药工业作为全球医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重要使命和责任。在抗疫物资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众多医药企业力排困难,加班加点生产抗疫物资,并大力捐资、捐药、捐物,确保一线所需。

后疫情时代,必将带来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的巨大变革。国家将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加大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投入。在医药的产业政策、医保支付、科技创新、药品储备、营销方式等诸方面发生深刻变革。

后疫情时代,“三医”联动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医药产业要加快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步伐,“创新+质量+合规”将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主旋律。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必将加快。制药行业要更加主动地应用工业互联网进行智能化、数字化变革,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医药制造业中的应用,促进行业转型升级。

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人类健康福祉做出应有贡献。

祝《医药经济报》越办越好!(李蕴明)


QQ图片20200628165146.jpg

受本次新冠疫情影响,医药行业的战略地位迅速提升,行业将进入强链接时代、解决方案时代、极致致胜时代,医疗行业将发生巨大变革。就医药流通行业而言,已进入转型创新、全面升级阶段,业务模式、服务模式持续创新与优化至关重要。

回顾这些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医药流通业在计划经济时代三级批发体系解体后,经历了市场经济初现和增长阶段,在2010年后,众多龙头企业发起大规模并购,利用资本市场机制,通过融资上市、并购重组等手段,迅速做大规模,集中度开始迅速提升。在整合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全国龙头的国药控股、华润、上药、九州通,还是区域性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均在物流建设方面投入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药品流通的速度、效率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与欧美等医药流通行业发达的企业龙头相比,我国医药流通企业目前在医药产业价值链中扮演“搬运工”的角色偏重,商业价值发现的功能偏弱。药品流通应当是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参考欧美医药流通行业发展路径可以发现,通过不断向上游扩展,以优化供应链和创新商业模式为抓手,增强了对优质产品和产业链的掌控力,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竞争地位。麦克森、沃博联、艾芙乐赛等著名药品流通企业都是商业价值发现的高手,他们都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医疗临床技术和医药产品最新的资讯,并直接参与到药品的研发,成为许多专利药的上市许可持有人。比如他们都在10年前布局了-150℃专门用于生物药的超低温冷链系统,这个系统伴随着生物药应用的井喷,去年开始展现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社会效益。

商业的价值发现功能是“十四五”期间,我国药品流通行业需要强化和突破的一个方向。尤其是本次新冠疫情打开了数字经济的机会窗口,产业全面进入的智能商业时代——商业结构已不再是单向传递的线性链,而是多边合作的生态圈,生态圈内的相关单位相互协同、相互赋能,不断迭代进化,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医药流通企业应抓住当下的发展机遇,提升战略管理能力,完善药品供应系统,通过主动提供增值服务功能驱使生态圈里其他成员,如工业企业、医疗、保险服务机构,加强合作。面对社会物流龙头企业的跨界“挑战”,医药流通企业应把握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给予的机会,建立商业情报研究团队,及时跟进包括临床研究、药物研发等全球医药产业进展,争取第一时间捕捉到最有价值的品种,构筑软实力,加强品牌力与专业力,为老百姓提供更加优质的药品。(李蕴明)


QQ图片20200628165318.jpg

作为致力于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行业组织,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通过协调与促进医药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国际性展览平台,与国际组织、国外药监部门、同行业组织建立常态化医药合作机制等多种方式参与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帮助我国医药企业融入国际医药市场。提到40岁时的职业生涯,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会长周惠回忆:“我大都在国外从事经济外交工作,先是出任中国驻以色列经济商务参赞,后调任中国驻印尼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

在以色列任期内,周惠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增进以色列生物医药公司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中以医药企业交流与合作。在周惠的促成下,以色列医药公司和投资机构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黑龙江、江苏、浙江、河北、四川、重庆等地开展投资合作。周惠还牵线搭桥,为全球最大的仿制药企业梯瓦(Teva)与中国企业开展有效合作提供服务,推动江苏泰州的中国医药城与以色列开展全面的贸易投资合作。

2011年,周惠回到曾经工作4年多的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担任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帮助中国医药企业积极走进印尼市场。周惠先后推动位于印尼西爪哇省贝卡西县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和华夏幸福卡拉旺产业园的建设工作,目前已有中国领先的医药企业入驻两个园区,并在当地投资生产。

回首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的发展历程,周惠坦言,10年前多是国外医药企业积极寻求中国市场机会,如今中国医药企业越来越多、越来越自信地走向世界。“中国医药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从思维观念的国际化开始,在与国外企业的同场竞技中,逐步发展到规范标准的国际化,一步步跨越市场准入门槛。同时,通过积极推进研发国际化和开展海外并购,内生式研发驱动和外延式并购驱动增长并行,从而有能力向国际价值链分工体系发出挑战。”

站在医药外贸角度,中国国际地位巨变令周惠印象深刻,“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医药产业高速发展。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原料药出口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是制剂产能最大的国家和中小医疗器械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同时,越来越多富有科技含量的原创产品走向全球,企业通过建立海外销售网络、全球研发、投资并购、海外建厂、技术引进与转让、国际高端市场认证注册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国际医药市场合作与分工,在全球医药市场扮演着愈加重要的角色。”

但周惠提醒,从全球医药价值链来看,我国尚处于原料药和中小型医疗器械供应国的角色。我国已初步形成的全产业链布局,在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转移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的优势并没有在出口结构中得以发挥。我国医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中度低,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产业链整体布局和全球资源整合的战略和能力,与发达国家的跨国医药企业差距明显。“从医保商会开展的行业工作来看,当前医药产业国际化已经远远超出医药外贸范围。医保商会现在所推动的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更着眼于全球产业链和全球价值链,致力于推动中国医药产业全方位嵌入全球产业链,主动参与全球价值链重塑,实现中国医药产业新的国际化布局。”(张松)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