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补齐短板 “两防”“两化”一并抓

发布时间:2020-06-10 14:32:57作者:黄燕(清华大学医疗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来源:医药经济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幅提升传染病防控能力,坚决防止疫情反弹。笔者认为,疫情考验中,验证了我国新医改大方向的正确性,当务之急是改革要继续提速,除了解决“看病贵”和“看病难”,还要补齐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体系的短板,做好“两防”与“两化”。


 “两防”助力缩小差距


“两防”,就是防控重大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病和肿瘤等)和防控重大传染病疫情,做好“防”,效率最高,社会成本最低。

“看病贵”和“看病难”,实质是看大病更贵、更难,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做好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肿瘤等慢病管理,防止慢病变为重大疾病(比如急性心梗、脑中风、癌症晚期)。针对此,新医改已推出一系列举措,包括开展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建立区域性医联体以及专科医联体)、药品集采扩围、慢病用药纳入医保、社区用药扩容、医院参与社区慢病管理等。建议进一步降低年度免费体检的年龄门槛,对慢性病早发现、早治疗;将乙肝疫苗、宫颈癌疫苗等预防用药纳入医保;常用慢病用药逐步成为基药;进一步缩小居民与职工之间的医保差距,直至实现更为公平的全民医保。

新医改的诸多举措,目的之一是分流病患,缩短病患在医院的逗留时间,进而降低医院内交叉感染率,达到传染病防控的目的。比如开展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互联网医疗(北京经验)、全预约门诊(北京经验)、送药上门(北京经验)、鼓励使用优质民办医疗、日间手术、无陪护病房(天津经验)等。

新冠疫情防控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医院的外地患者较多,势必增加传染病防控的难度,主要与人员流动有关,管好外地患者刻不容缓。笔者以为,当地卫生经济欠发达,以及分级医疗没有实现全覆盖,容易致使患者选择外地就医。建议医改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包括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和远程医疗、实现分级医疗全覆盖或广泛建立区域性医联体和专科医联体等。如此一来,可以减少患者随意跨省就医的几率,由当地医生转诊的情况除外。

做好院内激励

此外,笔者看好“无陪护病房”,此举可降低医院人员密集度,建议适当提高护理价格,向全国推广这一举措。

另外对于医院的全预约门诊服务,确实能够提高服务效率,缩短患者在医院的逗留时间。而最佳的服务模式,是由全科医生将有需要的患者转诊给上级医生,以此确保患者有序就医。当然,只有在全科医生服务全覆盖之后,这一目标才能实现。

医院是最易发生交叉感染或传染病扩散的场所,因此院感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 “防”字当头。医院院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必须具有极强的院感管理意识和能力,尤其要有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变力(这也是选拔院长的评判指标之一),还要对业内从业者进行院感管理培训,强化全员的院感管理意识,并将其制度化。医院和院长绩效考核与院感管理挂钩。

一线医务人员(包括民办的在内)作为直接接触市场的人,手中掌握着丰富而可靠的市场信息,包括传统和新型传染病信息、医药产品质量问题、医药产品短缺问题、患者投诉、医院管理问题、宏观决策或制度设计问题等。鉴于此,可为其搭建信息反馈与收集的电子平台,然后将相关信息交给相关职能部门,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并对于提供有价值信息的人员给予奖励。

“两化”满足多元需求

“两化”,就是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多样化和实现医保产品多样化。

新冠疫情防控关口前移至社区,意味着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等全科医生不仅是社区居民第一健康守门人,也是传染病防控的第一把关者(对传染病患早发现、早报告),他们的职责,不仅有诊疗、转诊等工作,还要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与咨询,必要时上门服务(可与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合作),比如开展家庭护理、家庭病床、上门采样等。有条件的社区还可开展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接纳康复期患者。具有标本兼治、高性价比之独特优势的中医服务,也应进入社区。

新冠疫情令医疗服务模式和患者就医习惯悄然改变,比如悄然兴起的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商、送药上门等,确实为医患解了燃眉之急。创新的、多样化的医疗服务能否落地,取决于医保能否为其保驾护航。换言之,医保产品急需创新,实现医保与商保有效衔接,以提升二者的性价比,取得医保、商保、医患和政府的多赢。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