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同药同价”时代 零售行业走在十字路口

发布时间:2020-05-27 16:16:40作者:本报记者 马飞来源:医药经济报

“同药同价”时代 零售行业走在十字路口


药价一盘棋布局的趋势已十分明显。

5月中旬,广东省药品交易中心发布零售药品交易实施办法(试行)。按照规定,在零售平台上,药品交易实行生产企业自愿的原则来报名。但依趋势看,未来“自愿”变“必须”的可能性是有的。据悉,零售药品在药交所集采,可以采取委托议价:即各采购方可委托采购联合体进行药品集中议价交易,药交中心不定期组织采购方开展药品集中议价,在零售平台填采购量和采购期限,并与生产企业在系统上或面对面谈判进行议价谈判;也可以采取各采购方自主议价。采购方在零售平台与厂家实时议价交易,药交中心不对外公布交易价格。

事实上,云南省零售药店实施药品集中采购公约,参加集采单位原则上需按上报计划完成年度采购量,政府谈判集采品种在门店销售价格差价率上浮不得超过15%。问题来了,广东也好,云南也罢,药店与医院药品“同药同价”后没有财政补助的零售药店将何去何从?


要么难以为继,要么成非医保店


作为全国零售药店最多的省份,广东的创新做法意义非常。按规定,零售平台实行在线结算。采购方应在药品送达指定交收地点后及时验收,并在交货验收合格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零售平台确认交货验收合格。需要注意的是,采购方在配送(生产)企业上传发票后30天内通过零售平台支付全部药品交易款。

此举解决了回款问题。截至2019年9月底,广东省药交中心累计实现药品、医用耗材和二类疫苗交易突破5800亿元,交易规模居全国第一。在药品方面,“4+7”扩围广东省涉及品种25个,年均交易金额约33亿元。但如果让超过5.4万家药店(比第二名山东省还多1.8万家)实行平台集采,院内外药品供销链条将面临全国价格联动这盘更加严峻的棋局。

国内某大型制药企业高管戴强对记者说,目前带量采购已执行第二批,第三批也即将启动。从结果来看,不少畅销品种的价格已降至冰点。以瑞舒伐他汀钙片为例,中选价格为0.2元/片,而药店销售落选产品若售价2元/片,医保患者需自费1.8元,患者可能误认为药店加成赚了1.8元而转到医院刷医保卡购买中选产品。他认为,如果三五年后,集采品种越来越多,即便厂家把某些中选产品送给药店,他们面临生存困境,因为医院有财政补助,而药店没有。他们推演过,带量采购品种若占药店所有品类的20%后,未来要么药店难以为继,要么就是成为北京药店模式,即没有医保支付的药店。

药价将回到几十年前几块钱就能买到100片/瓶的低价时代?云南省7800家连锁门店申请加入第二批带量采购工作,涉及32个零售药店在销售品种;浙江省提出,全省定点零售药店执行统一的医保药品支付标准,在确定的医疗机构支付标准基础上上浮15%,最高不超过200元(以最小包装计)。这个“加价15%”的规定,最早被提出来是在江苏太仓市。记者就此采访了多家零售药店,他们均未对此做正面回应。用他们的话说,“零售药店是靠卖药赚钱的,纳入集采可优化采购渠道降药价,但盈利问题恐怕是个大问题。”


哪些品种有空间可挖?


尽管今年年初多个连锁药房表示,将坚决落实带量采购品种的中标价,且实现集采品种做到与医院“同药同价”,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和一心堂四大连锁2019年均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且营收也首次均突破百亿元大关,但带量采购无疑会深刻改变零售药店的产品结构——从过去“商业供货保规模+厂家直营保利润”变成“带量采购保规模+厂家直营保利润”。

在零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资深人士吕智琳表示,“如零售药店的规模不够大就无法享受集采带来的方便、低价、毛利和服务方面的红利。体量大的连锁可能会优先获益,且因集采的账期过短,就需要压缩采购规模,这也会影响到利润的实现。当渠道扁平,拼的就是服务的硬实力了。”

据米内网数据显示,按终端平均零售价计算,2019年中国实体药店和网上药店(含药品和非药品)销售规模达6620亿元。其中,中国实体药店销售额占比达81.1%,网上药店销售额占比上涨至18.9%。从药品品类结构看,2019年药品销售额占比为75.6%,较上年上升2.1个百分点。这与医保政策、国家集采和处方外流、医保店限制非药品销售等政策不无关系。

那零售业究竟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分析零售终端的畅销品种,化药方面,如流感治疗用药磷酸奥司他韦颗粒、胶囊及临床常用抗菌药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和注射用五水头孢唑林钠、地佐辛注射液等需求旺盛;作为心血管用药中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也是需求较大。戴强称,“他们在广东也有两个大品种买得很好,包括替尼类抗肿瘤药、曲妥珠单抗等通过DTP药房等院外渠道拉动了中国城市实体药店规模的增长。”

此外,血栓通、复方丹参滴丸、肺力咳合剂、喜炎平注射剂、脑心通胶囊等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市场和临床的需求。专家认为,“集采过后,品类管理对药店来说是盈利的关键手段,能否剩者为王,亟待在品类管理上下功夫。”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