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经济报数字报
医药经济报医药经济报 > 正文

SLE患者挑战下一个十年生存权 生物制剂扭转“拐点”

发布时间:2020-05-27 15:00:31作者:胡睿来源:医药经济报

近期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主导发布的《2020中国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以下简称“2020版指南”)显示,我国有近100万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患病率居世界第二位。目前,SLE患者10年生存率达89%,但25~30年生存率骤降至30%,SLE患者“下一个十年”的生存成最大挑战。

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学系主任、北京医师协会风湿免疫分会及内科分会会长张奉春教授坦言,近年来新药物、新治疗方法的出现,使SLE患者的远期生存明显改善,但伴随生存延长而出现的问题是疾病的反复复发、缓解及组织器官的损伤积累,而组织器官的不可逆损伤不仅严重影响SLE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他指出,“SLE治疗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可用药物有限”。从过去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到糖皮质激素,再到以环磷酰胺为代表的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SLE患者预后有了很大改观。传统的免疫抑制剂虽然可以缓解病情,但继发感染和药物毒性限制了临床应用,针对SLE发病机制中某一环节的生物制剂成为治疗的主方向。

感染死亡居首位

张奉春坦言,传统药物治疗中,一部分患者并不能完全缓解,少部分患者即便能完全缓解,1~5年内也会再复发,一旦复发对药物的反应会大幅降低,给治疗带来极大挑战。而长期大剂量使用传统治疗药物也会诱发和加重感染,以及发生肝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眼底病变等不良反应。

2018年,一项为期10年的全国多中心队列研究显示,SLE患者死亡原因依次为感染、肾脏受累、狼疮性脑病、心血管疾病、多器官衰竭等。

张奉春指出,“传统治疗方案下,60%~80%的SLE患者可有肾脏受累的临床征象。感染、肾脏受累是中国SLE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且患者感染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

针对性药物有限

近年来,生物制剂、靶向药物的问世,给临床难治性疾病带来希望,但针对SLE开发的药物相对有限。近60年获FDA批准的治疗SLE的生物制剂仅有贝利尤单抗。

贝利尤单抗作为一种重组人IgG1单克隆抗体,可阻断可溶性 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与 B 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抑制 B 细胞(包括自体反应性 B 细胞)的存活和 B 细胞分化为产免疫球蛋白浆细胞,从而减少血清中的自身抗体。

一项中国、日本和韩国参与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显示,对于活动性 SLE患者,治疗52周后,与常规治疗相比,加用贝利尤单抗的治疗组复合应答率显著升高,严重复发风险显著降低50%,同时显著降低累积激素剂量。

“生物制剂同传统的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相比,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们能够选择性地抑制自身反应的淋巴细胞,对机体正常免疫功能没有明显损害。”张奉春表示,未来十年,恰逢“健康中国2030”的决胜10年,生物制剂的出现,有望成为狼疮患者下一个十年生存率的“拐点”。

呼吁适时进入医保

2020版指南首次推荐了包括贝利尤单抗等生物制剂的使用,提出使用生物制剂能较为显著地提高患者的完全和部分缓解率,降低疾病活动度、疾病复发率及减少激素用量。

虽然生物制剂在临床使用中表现优异,但由于价格较高,很多常规治疗不佳的患者因经济问题也很难受益。2018年对上海红斑狼疮患者的调研发现,SLE患者每年直接医疗支出3.4±7.3万元。

“目前,医保目录用药尚不能满足SLE临床治疗需求,SLE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定期随诊。”张奉春呼吁,为减少患者断药的风险,以及减轻患者沉重的经济负担,需要决策相关者关注SLE的用药需求,从政策层面为患者提供长期有利的治疗保障,助力患者生存希望。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