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25 16:41:42作者:钟西来源:医药经济报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无疑间接助推了医疗消费模式的改变。作为国内某知名连锁医药企业的医疗总监,笔者负责打理公司分布在12个城市的40家中医诊所,结合自身操盘经验,谈一谈慢性病管理话题。
万事俱备,只欠时间打磨
与多数品牌企业一样,笔者所在公司有文化沉淀和消费者基础,同时业务经营的基础是线下强、线上偏弱,但疫情期间,这种“一条腿走路“的模式明显会令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状态。在国内疫情发展的初期,按照统一管理要求,我们的诊所暂停营业,这意味着线下经营基本停滞。而医疗是高投入和高成本的行业,暂停线下,企业有一个现成的选项——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尤其是在慢病管理方面。
形势倒逼下,笔者所在企业做了三件基础事:
1.获得医生的认可与接受 哪些病属于慢性病范畴,是重点接诊对象?哪些疾病按要求不得接诊?按照地方规定,发热和咳嗽病人小型诊所不予接诊,而一个新的医疗项目,如果没有医生的认可、理解和接受,要想顺利开展,几乎是不可能的。
2.有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做支撑 线上慢性病管理,医生需要收集病人详尽的病例资料,要在线上通过文字或者语音,甚至是图片、视频,与病人沟通病情。网络不稳定或者是体验感不佳,这些令人抓狂的细节,都会影响用户的体验。
3.做好用户教育 什么样的患者需要慢性病管理服务?在医生指导下,如何长期持续地管理好自己的健康?对还没有建立起这种健康理念的民众来说,慢性病的健康宣教从开始到深入再到深度介入,非常重要。
诚然,作为新生模式,对很多线下零售企业而言,这个过程注定会有困难和不适应感,会产生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但最重要的是搞清慢病管理的目标是什么?围绕目标,医方与患方应该各自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很多人都不清楚。因此,站在病人角度,慢病管理很容易被异化为看病、治好病。站在医药企业角度,也容易被异化为卖药、卖产品。
慢性病控制的目标到底是什么?需要多长的时间完成?多久要和医生沟通一次?如何评估医生的医疗服务质量?如何管控医疗风险?
作为医生出身的管理者,笔者以为上述细节都非常关键,很多连锁企业在这些细节管理上还有提升空间。惯性在引导着我们往治疗和控制症状上走,互联网慢性病管理,在短时间内也难突破这种怪圈,但没关系,毕竟我们已经开始起步——很多线下诊所搬到了线上诊所,借助互联网工具,医生和患者在慢性病管理上有了新的链接。至于一些陌生感和无所适从,也只是初期的现状。
随着消费需求的成熟和理性,以及经验的增加,互联网慢病管理一定会趋向更专业,呈现出更大的价值。现在的直接挑战是,我们对在线慢病管理还比较陌生;好消息是,从企业到医生再到患者,都正在养成通过互联网进行慢病管理的习惯。万事俱备,只欠时间打磨。
此内容为《医药经济报》融媒体平台原创。未经《医药经济报》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 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获得授权请事前主动联系:020-37886610或020-37886753;yyjjb@21cn.com。
粤ICP备17121623号 国内统一刊号:CN44-0098 邮发代号:45-18 广告热线:020-37886663 订报热线:020-37886650
Copyright www.yyjjb.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医药经济报公众号
肿瘤学术号免疫时间
医药经济报头条号